【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認知行為治療是介於傳統的行為治療和認知治療兩個學派之間,做有目的的結合,取行為治療的嚴格方法,用以改變個體不良認知的一種新的心理治療或諮商的方法。
這種方法以麥欣保(D.H.Meichenbaum)的自我教導訓練(self-instructionaltraining)法最為有名。
麥欣保認為個體的行為改變主要受其內在的認知事件的影響,他所謂的內在認知事件泛指個體對外在事件所產生的歸因、衡鑑、解釋、自我增強、信念、防衛機轉及其他許多相關的概念而言,他將這一類個人有意識的內在事件稱之為「內在對話」(internaldialogue)或「內在語言」(innerspeech)。
個體的內在語言依其功能又可區分為正向及負向兩種:正向內在語言的自我教導使個體產生積極面對壓力事件的態度,對自己的因應能力較具信心,教導個體計畫及採取行動,並對可預見的負向結果採取接納的態度;
負向內在語言則會使個體對壓力事件採取誇大嚴重性的觀點,對自已的因應能力或挫折忍受力採取過低的評價,產生自我反對或自我擾亂的想法,導致自我挫敗的結果。
自我教導訓練的方法便是用來教導當事人中斷他們不適應的行為,並產生和工作相關且適合該情境的因應策略及行為。
這種認知行為治療的方法組合了認知示範、外顯或內隱的複誦、審慎選擇及排列訓練工作,以及提供行為表現的回饋等。
其具體的進行步驟包括:(1)訓練當事人學會辨識及覺察不良的思考(內在語言);
(2)訓練者示範正確的自我教導內容,包括對所要表現行為的正確評估、分階段逐步達成目標的步驟、教導自己表現適當的反應及對抗焦慮的負向內在語言,以及對成功的表現進行自我增強的內言等;
(3)由當事人大聲複誦正確的內言,並同時配合表現出正確的目標行為,治療者則給予必要的回饋和增強,熟練後再讓當事人在內心反覆默唸這些話,直到可以用默唸引導自己表現出正確的目標行為為止。
在進行訓練時,治療者必須協助當事人覺察及辨認自己的負向內在語言,並共同設計出包括行動前的準備、行動中的指導及行動後的自我評量與自我增強三部分的正向內在語言。
認知行為治療雖然以改變個體的認知為標的,但因其廣泛且完善地結合運用了相關的行為治療技術,例如常結合運用的技術有心像法(imagery)、思考中斷法(thoughtstopping)、鬆弛訓練(relaxtraining)、系統減敏感法(systematicdesensitization)、心理示範法(psychologicalmodeling)及指定家庭作業等,是用來從事生氣控制、應付壓力情境、發展因應策略及克服學科焦慮,提升行為表現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