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教學法】 SuzukiMethod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鈴木教學法是日人鈴木慎一創用的音樂教學法;
這種教學法最初只是一種小提琴教學方法,後來也應用到其他樂器,甚至於繪畫、書法、體育等的教學。
這種教學方法非僅止於技術運用,還有鈴木本人之教育哲學作為基礎;
其哲學基本觀點以為只要環境安排適當,刺激提供得宜,任何人均可以在任何學習中,表現最優越的水準。
鈴木慎一於一八八九年十月十八日生於日本名古屋;
其父鈴木正吉是第一位日本弦樂器三味線(三絃)製造者,和用機器製作小提琴的樂器製造商,於一九三○年創立鈴木小提琴製作公司(SuzukiViolinSeizoCo.),不久成為日本最大的小提琴製造公司。
鈴木慎一受其父之影響,在就讀名古屋商業學校時,即開始學習小提琴;
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八年間赴柏林跟隨克林格勒(KarlKlingler)習琴;
返日後與三兄弟共組鈴木四重奏;
一九三○年就任帝國音樂學校校長,並組東京弦樂團,自任指揮,將巴洛克(Baroque)音樂引進日本。
一九三三年,鈴木發現任何國家的兒童均能不費力氣在輕鬆自然的情況下,學得流利的母語,不管智力高低,幾乎在五歲就可以記憶四千個字。
同時又認為兒童性格是在一種自然情境下,毫不勉強的形成,母語學習與性格養成之所以能夠輕鬆自然,在於環境適當,外在刺激合宜。
鈴木將此原則運用於小提琴教學,依腦神經生理學原理,決定那些刺激應反覆提供以及刺激的頻率、間歇度及時間。
年夜英子(一九二七年生)是第一個用此方法教出來的著名小提琴家,受教時年僅六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鈴木移居松本市的中野,成立幼兒教育同志會。
一九四八年得到本鄉小學校長之合作,成立一個有四十個學生的實驗班,所有科目的教學,均給學生少量而容易的練習,務使所有學生均能輕易學會,次日在進行下一個教學前,先行重複前一天的練習,如是反覆進行,使得每個學生均能達到同樣的水準。
鈴木進一步又創辦才能教育幼兒學園,招收三到五歲的兒童,用此方法教授日本
拼音:、中國文字、語言表達、書法、繪畫、英語會話與體操等。
一九五○年松本才能教育研究會成立;
鈴木用他的方法教授小提琴,由於其主要目的是透過音樂教學,具體而言,即小提琴教學來陶冶性格,故教學過程中甚少提到「音樂」或「小提琴」等字眼,而只是運用個別教學、團體教學及合作演出的方式,互相學習、觀摩而達到音樂教學及性格陶冶之目的。
該校一九五二年有一百九十六名畢業生;
至一九七二年的畢業生中有二千三百二十一名為小提琴家。
該校現在全日本之分校有八十三個,共有二百八十班,教師一百六十人,學生達六千人。
鈴木教學法已不限於小提琴,也擴及於大提琴、橫笛、鋼琴及其他樂器的教學。
一九六四年以來,鈴木經常到歐、美各地演講,展示其教學法。
美國多所大學及音樂學校已採行其教材與教法,其中包括著名的奧柏林音樂學校(OberlinConservatoryofMusic)。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