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神】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王充認為視聖如神,是漢代儒者的通病,因為在學術道德上受人推崇的聖賢,不應該把他們比擬成宗教人士眼中的神靈。
據〔論衡‧實知〕說:「儒者論聖人,以為前知千歲,後知萬世,有獨見之明,獨聽之聰,事來則名,不學自知,不問自曉,故稱聖則神矣。」
又說:「所謂神者,不學而知。
所謂聖者,須學以聖。
以聖人學,知其非聖。
天地之間,含血之類,無性知者。」
這兩段文字,一方面分辨俗儒將聖、神視同一體的錯誤,一方面澄清學習的重要性。
因為聖人盡管才智高於常人,卻仍須透過耳目聞見及精思好問的後天學習,才能達到後人所推崇的境地,並無神奇可言。
原來漢代表彰儒術,罷黜百家,為儒生開拓了利祿之途,孔子的學問淪落為入仕的工具,儒生只知以章句為敲門磚,矯俗求名,不知質疑問難,使得經典中精微奧妙的大義反而闇而不彰。
如〔論衡‧問孔〕批評說:「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聖賢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
……案賢聖之言,上下多相違;
其文前後多相伐者,世之學者不能知也。」
因此,王充要站在尊崇孔孟、維護經義的立場,批評盲目的偶像崇拜,把真理實知,看得比聖人更神聖,是一種重視客觀問學求知及熱愛真理的精神,富教育意義,更是致學之道。
王充又認為聖賢不是某些人與生俱來的尊號,而是位智之人共同的稱謂。
在〔知實篇〕說:「賢可學為,勞佚殊,故賢聖之號,仁智共之。」
後文又引述〔論語〕中子貢稱譽孔子「仁且智,夫子既聖矣」的話語作為證明,並引孟子的話加以申述,王充說:「孟子曰子夏、子游、子張得聖人之一體;
冉牛、閔子騫、顏淵具體而微。
六子在其世,皆有聖人之才,或頗有而不具,或備有而不明,然皆稱聖人,聖人可勉成也。」
王充不但批駁漢儒所認為的聖人「生而知之」的陳舊觀念,並強調學問教育的功效,尤其「聖人可勉成」這句話更是一種開明合理的教育主張。
另外,不為聖賢偶像所蔽,要憑知性在學問上追根究柢,是難能可貴的卓見。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