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世界】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稱,也是淨土宗行者所嚮往的理想世界;
又稱極樂淨土、安樂淨土、安養淨土、安樂國、安養國、無量清淨國、西方淨土。
極樂世界的音譯,古代佛經有幾個不同的名稱,如〔般舟三昧經〕譯作須摩提,〔平等覺經〕譯作須阿提、〔慧印三昧經〕譯作須呵摩提,〔梵文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均作蘇訶摩提;
意譯作極樂,是從漢譯阿彌陀經開始。
極樂世界的信仰緣起:據〔無量壽經〕的敘述:在世自在王佛時,有一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棄國捐位,出家修道,名曰法藏。
法藏比丘智慧深妙,勇猛精進,歷經五劫,思惟攝取諸百一十億諸佛國土清淨莊嚴的境界,發了四十八個大願,以莊嚴國土,接引十方眾生。
等願力功德圓滿之後,法藏比丘成了佛,就是阿彌陀佛;
而極樂世界即是阿彌陀佛的宏願功德所圓滿成就的清淨國土,同時,也是阿彌陀佛用來接引十方眾生以出離生死苦海的殊勝道場。
極樂世界的方位:據〔阿彌陀經〕記載,極樂世界位於婆婆世界的西方,相隔約有十萬億佛國土的遙遠,但對淨土行者來說,只要有信願往生,臨終時,阿彌陀佛會前來接引,所以空間距離雖遙遠,心念上並不覺得遙遠。
極樂世界的莊嚴:極樂世界的莊嚴殊勝,在〔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兩部經書中,都有詳細的敘述。
印度的世親曾撰述〔往生淨土論〕,描述極樂世界具有十七種的功德莊嚴,即清淨功德成就、量功德成就、性功德成就、形相功德成就、種種事功德成就、妙色功德成就、觸功德成就、莊嚴功德成就、雨功德成就、光明妙功德成就、聲功德成就、主功德成就、眷屬功德成就、受用功德成就、無諸難功德成就、大義門功德成就、一切所求功德成就。
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更具足信、願、行,即:深信婆婆是苦,極樂無有諸苦,但受諸樂,生者皆得不退轉,因此而至心發願,盡此報身,往生西方;
在行持方面,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最重要的是要念佛(阿彌陀佛),因為一句彌陀,不僅涵蓋所有法門,也最能相應於阿彌陀佛的本願。
另外,在〔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中,均有具體提出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
〔無量壽經〕分為三輩:上輩須(1)出家,(2)發菩提心,(3)念佛,(4)修諸功德;
中輩須(1)發菩提心,(2)念佛,(3)多少修善,(4)奉持齋戒,供養三寶;
下輩:(1)發菩提心,(2)念佛,(3)聞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
〔觀無量壽經〕認為「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三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有關極樂世界信仰的經典,淨土宗行者認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有〔五經一論〕。
五經指〔佛說阿彌陀經〕(姚秦鳩摩羅什譯)、〔無量壽經〕(又稱〔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民國夏蓮居會集)、〔觀無量壽佛經〕(劉宋魯良耶舍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唐般若三藏奉詔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唐般剌密諦譯);
一論指〔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印度、世親菩薩造,元魏菩提流支譯)。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