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衛生】 DrinkingWaterHygien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飲水衛生關係人類的生活極大。
因為食物、陽光、空氣和水為人類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四要素,水占人體重量的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六十,喪失水分百分之十會引起身體不適,失水百分之二十就有生命危險。
此外,許多傳染病,如傷寒、霍亂、痢疾等,是透過飲水傳染。
飲水中若含砷、鎘、汞等有害物質,亦會引起疾病,因此飲水衛生普受重視。
飲用水係指自來水、地面水(存在於河川、湖潭、水庫或其他體系內之水)及地下水(井水及泉水等流動或停瀦於地下之水)。
安全衛生之飲用水需無色、無味、無臭、不含泥沙、雜質及細菌。
為確保民眾有安全、衛生、充足之飲用水,舉凡從水源到家庭供水過程中的每一步驟,水源保護保持、水質處理、配水管理、給水系統防護、儲水設備管理、水質檢驗等均為飲水衛生之工作範圍。
臺灣地區飲用水源中,部分湖泊、水庫已發生優養化現象,地下水因超量使用而致水質惡化,五十條主要和次要河川也半數以上在下游河段受到不同程度之汙染,因此水汙染防治為保護水源之根本工作。
從水源獲得之水必須經過系列的水質處理方能成為安全衛生的飲用水。
一般水質處理程序如下:(1)氣曝:使水與空氣充分混合,使水中之錳、鐵等物質形成氧化物而沉澱,並去除硫化氫等惡臭物質;
(2)沉澱:以緩慢之流速使水中懸浮物質藉重力作用而沉澱,經汙染之水通常需用化學混凝劑來協助沉澱;
(3)過濾:使水通過多孔過濾材料以去除水中無法沉澱之微細雜質;
(4)消毒:目的在殺菌,常用消毒法有加氯消毒法、臭氧消毒法、紫外線消毒法及碘消毒法等,其中以加氯消毒法最普遍。
經處理之安全飲用水在透過配水、給水系統供給到各用戶的過程中,仍可能因管線、水壓、水塔等問題再度受汙染,是以配水、給水系統均需定期維修防護。
而個別用戶之儲水設備管理也是影響飲用水水質的重要因素,水塔的維護與定期清洗都是必要的措施。
水質是否適於飲用無法由肉眼判斷,需透過水質檢驗,以確定是否符合飲用水標準。
常用之水質檢驗方法如下:(1)物理檢查:包括溫度、濁度、色度、臭、味等檢查;
(2)化學檢查:包括鹼度、硬度、酸鹼質、餘氯、氯鹽、硫酸鹽、游離氨氮、亞硝酸鹽、硝酸鹽氮,及鐵、錳、鉛、鎘、汞、砷等有害物質之檢查;
(3)微生物檢查:細菌數、大腸菌類密度檢查。
此外尚有生物檢查、生物毒性試驗、放射性檢查等針對不同目的之各種檢查。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