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表徵】 VisualRepresent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視覺表徵係由梅伊爾(R.E.Mayer)與安德生(R.B.Anderson)為了驗證白斐歐(A.Paivio)的雙重編碼假設(dualcodinghypothesis),而進行兩次實驗的概念。
按白斐歐的雙重編碼假設,係用來解釋研究心像或意象(imagery)的結果。
在該假說中,包括二種獨立系統,一為意象系統(imagerysystem),貯存在與外在世界中具體物體對應的意象中;
另一為語文系統(verbalsystem),處理語言的單位或字句。
亦即一個系統處理圖形,另一個系統處理描述內容。
兩種系統雖然各自獨立,但彼此聯結且合作。
若某字沒有意象或表徵(可能由於該字過分抽象,無法形成意象;
或由於吾人未為該字詞發展出意象),則欲記住該字時,必須仰賴語文系統。
另一方面,一個具體的字詞一意象策略能夠形成圖畫,則該字可以記憶圖以及記憶字二者予以儲存。
一個字有兩種表徵較容易記得。
白斐歐曾說:「簡單言之,兩種記憶痕跡比一種好」即指此而言。
梅伊爾與安德遜係以未接受機械課程訓練的大學生為驗證上述理論的對象,將他們分成兩組,要他們描述腳踏車打氣筒的運作情形。
一組在打氣筒運作之前(作口語描述),即先給予口語說明,再呈現操作情形。
另一組則在打氣筒運作時,口語說明與圖示同時出現。
實驗結果發現後面這一組在創造性問題解決測驗中有關打氣筒運作方式的推論結果,優於前一組。
在他們以後的追蹤研究,亦發現口語說明與圖示同時出現這一組學生在問題解決測驗上的成績,優於僅見圖示但未聞口語說明(即僅有圖示),或僅聞口語說明但未見圖示(即僅有口語說明)、或未接受訓練(控制組)等組。
由此觀之,梅伊爾與安德遜的實驗研究支持白斐歐的雙重編碼假設。
即口語刺激與口語表徵之間及視覺刺激與視覺表徵之間可以形成表徵聯結(representationalconnections),且在視覺表徵與口語表徵之間形成參照聯結(referentialconnections)。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