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說】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善說」意指會說話,說得好而得當,達到說話的目的,包括所說的內容確切合理與說話的技巧。
劉向所著〔說苑〕卷十一以〔善說〕為題,開始的一段引荀子的話說,說話(尤其在有特定目的的時候)的方法,要鄭重的建立論點,正直誠懇的應對,堅持論點的道理,引用比喻或例證來說明,分別是非曲直,表現欣悅和憤懣的情感,使對方覺得自己所說的珍貴神妙,可以無往而不利。
(原文是:夫談說之術,齊莊以立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譬稱以諭之,分別以明之,歡欣憤滿(惜用懣字)以送之,寶之珍之,貴之神之,如是則說常無不行矣。)
接著說,要勸人改過向善並不容易。
勸人時說的話對方聽不進去,聽了不能實行,是由於說得不夠明白;
或雖說得明白,卻沒堅持所說的道理(即強調道理,要加重說道理時的語氣);
或者曾經強調了道理,卻沒有把話說到對方「心坎」(心之深處)裡,確中要竅。
所以說話明白、持之有物、又能打動對方心意的,才算「善說」。
劉向舉例說,言辭是表達自己心意的,表達得好才不矢言辭的功能。
如子產(春秋鄭國人名僑)被孔子讚為善於說辭的外交家,因善於說辭而折服了晉國大夫趙武;
王孫滿(周室後裔)因善說而使楚莊王打消了吞滅王室的野心;
蘇秦以善說遊說六國,造成合縱之勢;
蒯通因善說使漢高祖免除了他的死刑。
由此看來,「辭不可不脩而說不可不善。」
善說應該是教師必備的條件之一。
所謂「循循善誘」和「言者諄諄」是叮嚀告誡,其目的在於使學生聽而能行。
為師者對學生「不聽又不行」或「聽而不行」的,與其責備學生「不受教」,不如自己反省自己,是否善說更為重要。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