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9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習慣形成說】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12:31: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習慣形成說

 

EducationasHabitForm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教育即習慣形成」或「教育即制約」(EducationasConditioning)是二十世紀生理心理學(PhysiologicalPsychologies)——包括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的聯結論(Connectionism)及華生(JohnB.Watson,1878~1958)等人的行為主義(Behaviorism)的教育主張。

 

這一派學者相信人類行為的最簡單模式,就是「刺激—反應間的聯結」(Stimulus-ResponseConnection,簡稱S-R聯結);

 

而所謂的「習慣形成」就是經過長期所養成的不易改變的行為方式。

 

他們認為習慣形成是學習的結果,是制約反應建立、鞏固並達於熟練甚至自動化的結果。

 

教育的目的即是在於控制及指導產生有益之新的「刺激—反應」聯結,以形成良好的習慣。

 

在二十世紀之前,一些學者已逐漸研究行為對環境反應的原因。

 

首先是斯賓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認為有兩種行為方式:反射(reflexes)與本能(instincts);

 

其中反射是其一物種(species)的原初本性之遺跡,而本能則是某一物種代代相傳經演化過程後的結果。

 

斯賓塞對本能的看法,似乎相信經學習而得到的經驗是可以傳遞給下一代的。

 

貝茵(AlexanderBain,1818~1903)則在斯賓塞的基礎上更清楚地陳述了環境對於行為的可能影響,他認為每個個體都能夠針對某種特殊形式的刺激進行不同方式的反應。

 

由於個體的反應不必產生相同的結果,即有時是令人愉快的結果,有時則是令人不舒適的結果,對於個體來說,總是傾向於選擇並保存那些能給予愉快的舉動,而企圖避開那些不愉快的結果。

 

最後,產生愉快結果的反應會一再重覆,並且固著而成為習慣。

 

貝茵之習慣形成說,所本的「快樂—痛苦原則」(Pleasure—painprinciple),在思想史上早為主張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學者如邊沁(JeremyBentham,1748~1832)及彌爾(JohnStuartMill,1806~1873)等人所主張。

 

但在一九○○年之前的心理學中,仍很少提及人類也許可以對刺激及反應間的新聯結,能加以控制並指導的說法。

 

在歷史上真正發展出控制、指導此種新聯結產生方式的第一人,是俄國科學家巴夫洛夫(IvanPetrovichPavlov,1849~1936)。

 

巴夫洛夫以狗來作實驗,發現當兩個刺激發生的時間相當接近且此種情形一再出現時,原先由第二個刺激所引發的反應,在第一個刺激發生時,也會伴隨發生。

 

這種原本並不具有任何關係的刺激與反應間產生聯結的過程,就是「制約」。

 

巴夫洛夫所提出的「制約」概念與其他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反射弧」(reflex-arc)、「快樂—痛苦原則」與「自然選擇」(natural-selection)等觀念,共同形成了心理學的基礎。

 

他們的學習理論也使得教育心理學家開始注重應如何使用制約過程來形成、固定教師所想要學生產生的刺激與反應的聯結。

 

例如華生即主張人類生來即具有一些不學而能的行為模式,而這些正是人類其他有組織、經過學習反應形成的基礎。

 

藉著適當的制約過程,這些不學而能的簡單行為,可以與更複雜的制約反應或習慣發生聯結。

 

華生因而認為,只要能控制學習的條件,他便能提供給任何個體(生來健全正常的個體)計畫中的習慣、技能及傾向。

 

除了華生之外,桑代克透過對於「嘗試錯誤學習」(Trial-and-ErrorLearning)的闡述,在教育實際上發揮了更大的影響。

 

桑代克提出了三種學習律:效果律(lawofeffect)、練習律(lawofexercise)與準備律(lawofreadiness)。

 

他的一些追隨者甚至認為桑代克所提出的這三種學習律,足可解釋一些最複雜的行為模式(包括情感及心智活動在內)。

 

依據桑代克的見解,教師的工作就在於產生和防止學習者的某些改變;

 

一位成功的教師在於他能以最小的時間、力量的花費,來獲得最大的效果,完成計畫中的目標。

 

桑代克對於教師的建議是:提供學習者在生活遭遇到的刺激,然後在學習者透過其不學而能之行為來對這些刺激予以反應時,教師應該予以注意。

 

當一些期望之外的反應出現時,必須給予學習者處罰;

 

而一些期望的反應出現時則予以獎賞。

 

藉著如此重覆的過程,並考量到學習者的成熟度與準備度,桑代克相信我們將可以達成高效率的教育。

 

將教育視作習慣形成的過程,在教育史上固然有一定的貢獻,例如它重視個體良好行為的培養過程,也為學習理論提供了學理的基礎。

 

不過此種習慣形成說過分強調刺激反應間的機械作用,忽略了行為個體的情感、意願等中介因素,將人類行為化約為動物的活動,甚或無生命之機械的運作,也是其最常受人批評的地方。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1 05:56 , Processed in 0.20996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