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例的問題】 AnomalousProblem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異例是研究者根據典範所做的推論,並不預期會碰上的現象。
從後實徵哲學的科學發展觀的探討,發現有兩種「異例」的意義:(1)狹義的異例:異例即是反例,一個理論就算只遭遇一個異例,科學家即可駁斥與放棄該理論。
(2)廣義的異例:異例並不等同於反例,依據孔恩(T.S.Kuhn)的觀點,異例在「常態科學」與「革命科學」有別,異例在常態科學中的本質係被看成是一「待解的謎」,其在常態科學中的作用,主要是在擴張典範的廣度與精度;
異例在革命科學中的本質是被當成是典範的反例,其在革命科學的作用,主要在使科學社群對典範形成危機,以促成新典範的誕生。
勞丹(L.Laudan)依據經驗性問題在理論演化中的功能,將經驗性問題分成三類:(1)未解決的問題,此即迄今仍無任何理論足以充分解決的經驗性問題。
(2)已解決的問題,此即已有理論能適當解決的經驗問題,(3)異例的問題,此類經驗性問題不能為某種特定的理論所解決,但是卻能被其相競爭的某一項或多項理論所解決。
勞丹透過對這三種經驗性問題的性質剖析,說明科學的進步,換言之,科學進步的特性之一,即是將未解決的和異例的經驗性問題轉化成已解決的經驗性問題。
勞丹對於異例的觀點有別於傳統的觀點,其認為異例有兩個主要特性:(1)當異例出現時,我們只能對顯示出該異例的理論加以懷疑,而不必非要放棄該理論不可。
(2)異例也不必非要與其相關的理論不一致不可,因為有許多的經驗性問題,雖然能與理論協調,但卻會對理論的經驗性基礎產生懷疑,換言之,科學家們在有些情況會理性的處理一些與理論相協調的問題,他們也會以相同的方式去處理那些與理論不一致的問題,這種情況的產生,是在於當某一範疇或某一方面的理論不能討論某種問題,而同範疇的其他理論卻已解決了該問題之時;
假定經驗性問題P被某項理論解決時,如果相關範疇內其他各理論都無法解決P,那麼對這些理論而言,P即構成一項異例,所以異例也不必非要與其相關的理論不一致不可。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