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識社會學】 SociologyofEducationalKnowledg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教育知識社會學是教育社會學一九七○年代以後新近的發展,過去的教育社會學偏重在制度和人的分析,教育知識社會學則著重對於知識起源和課程內容的探討和批判。
此一領域的學者們運用現象學和衝突理論的觀點,從社會階級、意識型態等方面,批判學校課程受政治、經濟勢力的控制,造成不公平的現象。
教育知識社會學的主要理論基礎是知識社會學,而知識社會學源於現象社會學。
現象社會學的觀點認為,人是其所處世界的創造者,人具有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
因此,知識是社會形成的,課程是社會所組織的知識。
然而,社會階級結構中的權力關係,成為一種宰制的力量,影響知識的選擇和分配。
個人接受知識的過程(課程與教學)和結果,受到社會階級的操縱與控制。
因此教育知識社會學的探討,其目的就是在透過批判而使個人免於宰制,使學校的課程和教學趨於合理。
研究教育知識社會學的學者認為,學校課程就是教育知識,這些知識的選擇、分類、傳遞和評鑑常受某種意識型態的影響。
學校當中有一些被認為「理當如此」的課程,都應該加以檢討。
例如英國的文法中學,一向注重拉丁文課程,現在則檢討此一課程是否有必要。
我國教科書中有許多政治性教材或有關性別、種族歧視的課文,過去,它們一向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現在這些課程的價值和正當性則受到批評和質疑。
除了意識型態之外,社會結構對於學校課程也產生影響。
學校課程中的知識是如何加以選擇的?
要傳授給什麼對象?
以及如何傳授?
這些問題都和社會結構有關,並且都反映出社會權力分配的現實狀況。
例如,學校課程有重要性的差別,如主科與副科、升學與就業課程、藍領與白領職業課程。
這是因為知識隨社會階級而形成階層化,課程類型受社會階級的影響。
學校課程有價值和重要性的等級差別,學生所接受的課程則決定了他未來社會地位的高低。
因此,學校課程的安排和組織反映了社會的階層化,其過程和結果都是不公平的。
對於學校課程與教學的不公平現象,教育知識社會學者運用衝突理論的觀點加以批判。
他們認為:學校課程(包括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量)以及教學對象(誰應接受何種類型課程)的安排,掌握在當今社會上居於權勢地位者(宰制階層)。
他們根據自訂的標準,安排並運用學校課程來灌輸某種價值與信念,使學生被動接受事實,壓抑其主動批判的能力。
結果形成不公平的社會再製和文化再製現象。
教育知識社會學的研究貢獻主要在於課程方面,它使教育學者與教育工作者在修訂學校課程時,具有更深入的眼光,注意到社會因素對課程發展的影響。
例如,在決定課程與教材時,除了專家學者的意見,是否考慮到教師、甚至學生本身的觀點,以及課程的組織分類如何影響到學生未來的前途等問題。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