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陵】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張道陵原名張陵(?
~156),生年不詳,為東漢末五斗米道的創立者。
字輔漢,相傳為張良的後裔。
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
少即研讀〔道德經〕、天文地理、河洛圖緯之書。
曾入太學,通達五經,舉「賢良方正言極諫科」。
東漢明帝(58~75在位)時,曾為巴郡江州(今四川重慶)令,其後棄官隱於北邙山,學長生之道。
朝廷詔為博士,稱疾不赴。
和帝即位,徵為太傅,封冀縣侯,三詔不出。
順帝時,和弟子赴四川鶴鳴山修道。
永和元年(141),託太上老君的教示,造作道書二十四篇,後來歷經子、孫兩代的闡揚,創立教派,自稱「天師」-即天地神師。
自稱「太清玄元」,奉老子為教祖,尊〔老子五千文〕為經典並自加注釋。
奉其道者,須納五斗米,又稱五斗米道。
以符水咒法為人治病,百姓奉之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以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宰守;
不施刑罰,以善道治人;
使有疾者皆疏記生身以來所犯之罪,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復犯罪,以身死相約。
宣揚人君按道意治國,國則太平;
循道意愛民,民即壽考,「人法道意,便能長久」,並以「道佐人主」、「佐國扶命」為己任(均見〔老子想爾注〕)。
在教團內提出戒律,清靜、奉戒行善,以規範奉道的教民,道教尊為「天師」。
後人嗣襲「天師」號,稱「天師世家」。
後世帝王對張陵屢加封誥。
宋徽宗追封他為「真君」,又追贈為「漢天師正一真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
宋理宗追封為「正一靜應顯佑真君」;
元成宗加封為「正一中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
江南正一派道士都尊奉為「祖天師」,龍虎山的天師府中即有天師殿,供奉張道陵,民間正一派道士也多供奉。
臺灣此派多習稱「天師門下」,道壇上必供奉天師神像,其神像多威嚴赫赫。
故建醮時內壇設有「天師位」,供祖天師像;
外壇也有天師壇,以與玄天上帝的北帝壇對稱並立。
並印有「天師符」,上刻天師坐像或騎虎像,手持劍、印,備極嚴威,用以鎮宅保平安。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