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照團體】 ReferenceGroup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參照團體,又譯參考團體,乃是一個人所用的參考架構,以為決定行為、態度、信念時的參考。
個人通常以其所屬的團體為參照團體。
如以家庭、社會階級或所就讀學校的行為標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但並非全都如此。
有時非所屬團體也會成為個人行為所依據的參照團體,例如許多想晉升為中產階級的勞工階級人士,常以中產階級的某些標準(如其衣飾等)為準則。
又如:沒有考上一流大學的某生,喜以某一流大學(非自己所屬大學)的標準為自己的依據。
墨頓(RobertK.Merton)所說的預期社會化與這種參照團體的機制關係密切。
上述例子乃是正面參照團體的事例。
參照團體並不完全是正面的,也有負面參照團體的存在。
如一九六○年代的嬉痞(hippie)多數出身中產階級,卻拒絕中產階級的行為模式,甚至事事反其道而行。
此乃是負面參照團體的例子。
參照團體的功能有二:一是規範的功能,一是比較的功能。
前者有規範個人行為的作用,對個人的行為、價值、信念等的形成產生影響作用;
後者乃提供個人社會比較的參考架構,使各種社會比較成為可能。
如臺灣的政經發展,若與落後國家比較,則進步許多;
但若與先進國家比較,則仍有距離。
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之「上」或「下」,乃是指做為比較參考之參照團體。
因此,滿足或不滿,與個人所用來做比較的參照團體密切相關。
個人自我概念之形成,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成就與否等之認知,也與這種社會比較有密切關係。
如自己是否漂亮或誠實、會跑步、會寫字等,若無明確的客觀標準時,通常便由社會比較(與他人比較)得知。
此時做為比較對象的人,即是參照團體,如只是一個人,也稱為參照人士。
相對剝奪感(relativedeprivation)亦與參照團體有關。
處在貧困社會中的窮人,與處在富裕社會中的窮人比較,後者比較會感到痛苦,或有強烈的挫折感。
這也可用參照團體或社會比較理論說明。
此外,在測驗方面,測驗必須有參照團體才能建立常模,原始分數如果沒有參照常模就不知其意義。
例如某生答對二十題,原始分數二十,由此原始分數並不知其能力高低,但若能參照常模,則可以知道其分數是落在參照團體的平均數以上或以下多少。
根據建立常模的參照團體的不同,常模可分為全國性常模、地區性常模及特殊團體常模等。
全國性常模的參照團體由全國性的代表樣本建立,地區性常模的參照團體由同地區的代表性樣本建立。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