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0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神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05:32: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神遇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神遇」意指進行藝術創作時,主觀精神與創造對象直覺合一、交融的心理狀態。

 

「神遇」一詞原出自[莊子.養生主]中的談藝寓言[庖丁解牛]章,提到庖丁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使得解牛不再是血腥畫面,而是人世間最美麗曼妙的音樂和舞蹈:「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在出神入化的解牛技藝中,庖丁彷彿在進行一場無所繫縛的精神遊戲,但這並不是一蹴可及的,而是在技藝過程中,鑄進了多年長期實踐、反覆磨練的工夫,把知識、技巧消融於其中,最後才能如有神助。

 

寓言中庖丁即自述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

 

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可知過程有三階段,始解牛時所見無非牛,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最後上達無牛之境,而解牛時仍怵然為戒。

 

他能從族庖、良庖,蛻變成今日的庖丁,關鍵即在於致虛守靜的工夫修養,才能由技入道。

 

「神遇」即表現為主體心理的靜一不變,當進入技藝創作時,無目的而合規律的入神狀態,最後達到雖由人工但逼似自然天成的神妙化境。

 

可見虛靜是深刻而準確地把握客觀事物的必要條件,亦即排除客觀干擾和主觀雜念,集中全力去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加工製作。

 

無疑地,[莊子]文中所述的「未嘗見全牛」、「官知止而神欲行」,即可謂是一種胸中洞然無物的虛靜狀態。

 

引申來說,技藝創造時的出神入化,就是取消心與物,心與手的距離,從而達到客觀對象、主觀感受、物質表達三者渾一的極致,由虛靜進入了物化。

 

析言之,最初解牛所見無非牛,仍處在「以我觀物」的階段,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心與物的界限消失,物我兩忘,進入「以物觀物」的階段。

 

得道之後純以神遇,心與手的距離消失,技藝對心的制約性解除,庖丁由技中見道,在手中直觀到自已的創作自由,達到自由審美的境界,所以會「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證諸後代畫論,如唐代符載[觀張員外畫松石序]說:「當其有事,已知遺去機巧,意冥玄化,而物在靈府,不在耳目。

 

故得於心,應於手,孤姿絕狀,觸毫而出,氣交神漠,與神為徒。」

 

文中所述的創作經驗,即脫胎於庖丁解牛「得心應手」的故事。

 

其次,這種物、心、手三者同一的藝術創作經驗,也被宋代蘇軾加以吸收。

 

如[書李伯時山莊圖後]說:「技道必須兩進,有道而不藝,則物雖形於心,不形於手。」

 

又說:「求物之妙,如繫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一遇也,而況使是物了然於口與手者乎?」

 

文中所述的「了然於心」即相當放莊子所述「未嘗見全牛」的心、物同一境界;

 

而「了然於口與手」即相當放莊子所述「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得之於手」的心、手距離消失。

 

最後,如清代鄭板橋[題畫]說:「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

 

手中之竹,又不是眼中之竹也。」

 

更可說是對莊子「神遇」思想的補充和發展,突出「手」的表達對原始物象的能動改造,讓藝術創作著重於體現自然造化的氣韻生動及神妙化工之美。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2 01:48 , Processed in 0.10937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