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1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校園倫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04:41: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校園倫理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校園倫理亦稱學校倫理,其涵義頗為複雜。

 

所謂「倫」即是「類」或「輩」,「理」則是「紋理」、「法則」的意思;

 

合「倫理」二字,乃謂人與人的相互關係,應本其適當的態度與行為而各得(處)其宜,包括個人與個人分子對群體,如家庭、鄰里、社會、國家和世界人類,有兩方相對待時所應依循的規範。

 

學校是一種社會組織;

 

因此校園倫理也是一種社會規範,是由五種人際關係所形成:即校長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

 

以下依這五種關係說明校園倫理的內涵。

 

1.校長與教師的關係:校長為一校之長,猶如大家長,其職位為學校行政首長,負有策畫、安排人事、分配經費、推動校務以及考核教職員等職責。

 

教師與校長之關係,係執行或協助、合作推行校務,所以教師在行政組織上應接受校長的領導。

 

校長的領導方式影響學校風氣,已有許多研究報告加以肯定。

 

校長與教師間應避免「長官對部屬」的官僚關係,而採取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對待方式。

 

校長在學校組織中所負的行政責任比教師重,所有的行政權限比教師大,在制度上,校長對教師的教學有某些基本的要求。

 

教師從本身觀點出發,對校長也有角色的期望,即期校長盡力支應教學的需要,並尊重教學工作;

 

要之,校長在觀念上,應兼顧專業領導與民主作風,在實際作法上,宜採開明倡導熱忱關懷的策略,隨時協助教師;

 

而教師也應尊重校長的職務,善盡教導學生的職責,共同努力達成教育目標。

 

2.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師生關係是校園倫理中最重要的一環,直接影響學校教育的成敗。

 

教師在學生人格形成的過程中所占的地位非常重要:如韓文公所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我國傳統觀念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神聖清高、安貧樂道」等,均對教師有很高的期望,要求教師有犧牲奉獻的精神。

 

近年來因社會急速的變遷,影響教師身分和地位,表現幾項特徵如:(1)師生之間的情感趨於淡薄,關係趨於疏遠;

 

(2)師生接觸偏於知識傳授,忽略人格陶冶;

 

(3)學習評鑑注重形式,忽略學生的個別差異;

 

(4)師道觀念趨於重視現實,影響教師的社會形象。

 

社會學者把班級當作一種社會體系來分析,師生在班級社會體系中,各有職分;

 

期望師生關係良好,否則會產生角色衝突的現象。

 

又以為教師是班級中具有制度化權威的人物,學生在教師指導之下從事各項學習活動;

 

同時,教師的教學活動,亦須有學生的適當反應與配合,如此班級社會體系才能維持。

 

師生關係是互動的,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教師要了解學生對教師的期望及學生的次級文化;

 

學生也要尊敬並信任教師。

 

3.教師與家長的關係:家庭背景直接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間接影響學校教育的成敗,因此加強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聯繫溝通,才能充分發揮教育的功能。

 

教師應建立專業態度,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家庭背景,不應只憑個人觀點評量學生的學業成就和行為表現;

 

因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表現,常為其本身無法控制的家庭因素所決定。

 

家庭社經地位較差的家長,常由於工作或缺乏認知,較少關心子女教育,或缺乏與教師聯繫的意願;

 

教師對這類家長應主動聯繫,以建立學校與家庭之正常關係。

 

父母的教育方式及親子關係為決定教育成敗的重要因素,教師必須協助推動親職教育、健全家庭親子關係、改善父母教養方式,以增進家庭教育效果。

 

同時家長也應尊重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工作,與教師合作。

 

4.教師與教師的關係:教師同仁之間的互動關係,含有正式的與非正式的兩種。

 

正式的是學校是全體教師,群策群力,互信合作;

 

非正式是同仁之間,可能形成職務上或情感上的團體,但以有益於教學或情誼的增進為主。

 

根據英國哈格雷夫斯(D.Hargreaves)的研究,中小學教師非正式團體的規範有三:(1)教學自主:自行選擇與決定教學及管教方法,不受干涉;

 

(2)忠於同事:同仁之間互相信賴,一切言行以維護群體利益為重;

 

(3)正常的規範:同仁之間步調一致,不刻意求表現。

 

哈氏的觀察,也適合我國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導學生,每一位教師對教育工作均應有正確的認知。

 

通常教師應遵行的準則,約有下列數端:(1)發揚親愛精誠的精神,愛護學校,維護校譽;

 

(2)善盡職責,切實履行職務上的各項任務;

 

(3)團結互助,接受主管的領導,與同仁密切合作,認真推展校務;

 

(4)增進人際關係,對新進的同事予以善意協助,對遭遇不幸的同事,應予同情和協助。

 

5.學生與學生的關係:學生的同儕團體是影響學生「社會化」歷程的重要因素;

 

藉由同儕團體,學生可以在校園生活中多方面體驗校園生活,並嘗試扮演各種新的社會角色。

 

良好的同儕關係,可幫助學生學習獨立並獲得正常的人格發展,故而現代教育學者非常重視學生同儕團體形成的「次級文化」。

 

學生次級文化不同於成人文化,而且透過角色分配的過程,迫使參與者接受其行為標準。

 

學生透過別人的評價,決定自我價值,為了獲得團體中的地位,必須接受同儕的價值規範及行為準則;

 

若不達此規範,則將被摒除於次級文化之外,貶低自我價值。

 

如果學生認同對象如重視敦品勵學,則有利於教育;

 

反之,則不利於教育。

 

因此從整體教育而言,宜重視學生次級文化的發展和導引,不過此一情況仍在於學校教育的影響。

 

近年來,臺灣地區由於社會急速變遷,影響傳統的社會規範面臨極大的挑戰,更由於社會日趨自由與開放,原本極富權威的倫理規範,因無法調適以應時代的需要,也遭遇嚴重的考驗。

 

一向作為教化的場所——學校,亟應重振校園倫理;

 

重振之道,當從前述的五種關係著手,建立合理的人際關係,形成民主而溫馨的校園氣氛,進而促進整體教育目的的達成。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18:3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