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0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范仲淹】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02:55: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范仲淹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蘇吳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

 

生於太宗瑞拱二年,真宗大中祥符進士。

 

仁宗慶曆元年(1041),與韓琦同抗西夏,號令嚴明,愛撫士卒,夏人畏懼相戒言「小范老子,胸中有數萬甲兵」,邊境因得相安無事。

 

慶曆三年,官拜參知政事,上〔十事疏〕以作為政治改革的根本,史稱「慶曆變法」。

 

並常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其心志抱負,卒於仁宗皇祐四年,諡曰文正。

 

范仲淹在〔上時相議制舉書〕中主張「善國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勸學,勸學之要莫尚宗經」,認為教育首在於學習六經,並強調「法度之言存乎〔書〕,安危之幾存乎〔易〕,得失之鑒存乎〔詩〕,是非之辯存乎〔春秋〕,天下之制存乎〔禮〕,萬物之情存乎〔樂〕」,因此結論為:「宗經則道大,道大則才大,才大則功大」。

 

仁宗慶曆四年,進一步提出改革教育的主張,是為「慶曆興學」,改革內容主要有兩項:1.州縣立學:范仲淹認為只考試而不教育的科舉制度乃「不務耕耘,只求收穫」,他說:「當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俟何時而教育哉?

 

乃於選用之際,患才之難,亦由不務耕而求穫矣。」

 

是年三月,仁宗下詔州縣皆立學,應科舉者須先受相當的學校教育,由本道使者選屬部官為教授,士須在學三百日才許參與考試。

 

同時,並改進太學及國子學,增置生員,國子生至二百人,以官七品以上子孫為之;

 

太學生至一百人,以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異者為之。

 

講官博士十餘人,分經教授。

 

2.改革科舉:范仲淹深感當時科舉考試之法,弊病甚多,以致「委先王之典,宗叔世之文;

 

詞多纖穢,士惟偷淺,言不及道,心無存誠」。

 

因此強調為文「應於風化」,認為「虞夏之書,足以明帝王之道,覽南朝之文,足以知衰靡之化」,所以主張「先策論以觀其大要,次詩賦以觀其全才,以大要定其去留,以全才升其等級」。

 

考試內容,先策、次論、後詩賦,通考為去取;

 

罷貼經、墨義;

 

士通經術願對大義者,試十道。

 

考試方法,分為三場:第一場策,第二場論,第三場詩賦;

 

目的在透過精當切實的科舉考試以拔擢真才。

 

惜由於反對者的阻撓,范仲淹於慶曆四年六月被排擠出中央政府,「慶曆興學」即告失敗。

 

然其對於士人的涵養作成之功,則不可掩。

 

宋初的一批著名學者,如孫復、胡瑗、張載、歐陽修、石介、李覯等,都曾受過他的提契獎掖,一時學校遍於四方,師儒之道因此而立,對於當時學術風氣的養成,有很大的貢獻。

 

史稱他「推其俸以食四方遊士,士多出其門下」,「感論國事,時至泣下,一時士大夫矯勵尚風節,自先生倡之」,是十分恰當的評論。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4 17:1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