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7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致中和】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02:53: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致中和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致中和是充分達到中與和的境界。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喜怒哀樂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與情緒,從喜怒哀樂之未發說,「中」可有兩種解釋,一是情緒未被激發時,比較平靜的自然心境,一是指超越於情感情緒之上的道體。

 

從「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句,則「中」應解作超越的道體。

 

因情緒未被激發時的心境,雖然比較平靜,但未必是合理的,其中可能有私欲壅塞著,如是怎可以是天下之大本?

 

若中是指超越的中體、道體,則發而中節之和,是指因為體會到中或道體,而使自己的情緒能合理地發用。

 

如果沒有中或道體作根據,是不能有中節之和的,中與和,是體和用的關係。

 

中是本體,所以是天下的大本;

 

和是中的發用,故是天下的達道。

 

而如果能充分的體會到中,又完全實現,達致和的境界,便可使天地萬物各得其所,各遂其生。

 

另一解釋是古人有把天「類人化」的觀念,認為天有意志,也有情感。

 

天的情感表現在自然現象的常規或突變,猶如人的平靜或喜怒;

 

但天的情感作用因人而發,尤其帝王,如果行事合乎天理,則可獲得天的讚美,而風和日麗,否則便可能使天發怒,而有自然災害,不過天的本來狀況是平和的,用以解天下之大本,也可供思考。

 

致中和是人的事,或甚至是個人的事,何以有使天地得其位,萬物得其育的效果呢?

 

朱子注說:「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

 

故其效驗至於如此。」

 

這是說天道和人道是相同的,人若充分達致中和的境界,則人的存在狀況,便是天地萬物的存在狀況。

 

即當人致中和而回到合理的狀況時,便體會到天地萬物的合理狀況。

 

在這時候,天地萬物的本來面目,才得以顯現出來。

 

當人致中和而體會到天地萬物的合理狀況的意義,可以用宋儒程顥(明道)的「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來說明。

 

當人平靜自得、悅樂平和時,會感到萬物四時也是如此的。

 

這是一種觀照的境界。

 

當然,除了是一觀照的境界外,人的致中和,還會引生出不斷的道德實踐活動,如〔中庸〕後文所說的「至誠盡性」,至誠的人能充分實現其性,也是「贊天地之化育」。

 

(參見「至誠盡性」)宋明儒者對「中和」的涵義有許多討論,成為宋明儒學的重要問題。

 

程頤(伊川)與呂大臨曾詳論中和,但未能有定論。

 

伊川另一弟子楊時(龜山)則有較明白的說法,他說:「學者當於喜怒哀樂未發之際,以心體之,則中之義自見。

 

執而勿失,無人欲之私焉,發必中節矣。

 

發而中節,中固未嘗忘也。」

 

(見〔宋元學案‧龜山學案〕)楊龜山認為人從喜怒哀樂之未發時,可體會到中,這是一種由靜坐而體證超越的本體的工夫。

 

朱子曾對中和問題困思許久,他的思想亦因對中和問題的解決而決定。

 

朱子說:「蓋人之一身,知覺運用,莫非心之所為。

 

則心者固所以主於身,而無動靜語默之間者也。

 

然方其靜也,事物未至,思慮末萌,而一性渾然,道義全具;

 

其所謂中,是乃心之所以為體,而寂然不動者也。

 

及其動也,事物交至,思慮萌焉,則七情迭用,各有攸主;

 

其所謂和,是乃心之所以為用,感而遂通者也。」

 

(見〔答張欽夫書〕)朱子認為中是指未接事物,未有思慮時的寂靜的心體,在寂靜的心中,存在著渾然的性理。

 

在交接事物,產生思慮時,人的情緒活動,表現得恰當,便是所謂和,是心的感通,表現其作用的狀態。

 

因此朱子所謂的中與和,都是兼指心、性而說的。

 

當情未發時,心寂然,性渾然而在。

 

當情發時,心感通,而性亦分別表現為仁義禮智。

 

朱子此說,與楊龜山以超越的本體(亦即性理)為中,並不相同。

 

由此朱子主張靜涵動察(靜時涵養,動時察識),而以敬賅之的工夫。

 

是以心、性為二,心是活動,不是性理;

 

必須通過認知的作用,持敬的工夫,心才能明理合理,而有道德行為的產生。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2 07:13 , Processed in 0.19432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