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3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社會互動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1 23:20: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社會互動論

 

SocialInteractionTheor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韋考斯基(L.Vygotsky)視心智為人在社會活動中不斷與新活動互動之結果。

 

這些活動被環境所塑造,而環境則透過活動來加以改變及創造。

 

當生手與較有能力的楷模一起參與新活動時,生手透過與楷模的持續對話和環境互動,因而可以學習新技巧、發展新概念。

 

在此同時,生手也發展出新的語言去詮釋活動。

 

這種技巧與語言的結合,又導致對活動目標及意義了解的發展。

 

韋考斯基指出,高等心智功能及人類行動是被內在心理層及自知心理層所使用的「心理工具」、「符號」或是「語言」所中介、轉換與重構的。

 

由於人類高等心智功能起源於社會生活,這些心理的工具或符號包括語言、不同的運算系統、記憶技巧、藝術、文學作品、基模、圖、表等所有約定俗成的符號。

 

而其中,「語言」是人類用以組織社會活動及自律時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語言究竟在人類活動中如何中介心智功能的發展呢?

 

韋考斯基認為人類心智在內在心理層透過語言中介,然後當人類結合語言去傳遞或重組心理結構及調整日常活動中的行為時,就可以進一步在自知心理層發展。

 

由於「行動」是「表現心智功能的有組織單位」,也是「一個分析單位,包括個人及其文化所定義的環境」,因此,分析人類心智的發展時,重點不僅僅是個人,還應包括個人心智活動與環境是如何互動及發展的。

 

近年來,持社會互動論學者重新定義教學是「透過近側發展區(ZPD)協助學生表現」;

 

也就是在教學時,應掌握學生的近側發展區然後給予適當的引導。

 

在眾多教學理論及原則中,他們認為示範、回饋、教學、提問及認知組織是教師促進學生更高層次心智歷程發展的有效方法。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1 18:20 , Processed in 0.17187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