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勉】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李時勉(1374~1450)名懋,以字行,明安福人。
幼時冬寒,以衾裹足納桶中,誦讀不已。
永樂二年(1404)中進士,選為庶吉士,進學文淵閣,與修〔太祖實錄〕,授刑部主事,復參與重修實錄,書成,改翰林侍讀。
時勉性剛鯁,慨然以天下為己任。
永樂十九年(1421),三殿災,詔求直言,時勉條上時務十五事,首言不宜遷都北京,疏入,大拂帝意,及觀其他說,多中時病,擲地復取視者再,卒多施行;
尋被讒下獄,赦復職。
洪熙元年(1425)復上疏言事,仁宗怒甚,縛至便殿,應對不屈,命武士撲以金爪,脇折者三,曳出幾死;
明日與羅汝敬同改御史,命日慮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錦衣衛獄。
時勉於錦衣千戶某有恩,千戶適蒞獄,密召醫療,得不死。
仁宗大慚,謂夏原吉曰:「時勉廷辱我。」
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宣宗即位,已踰年,或言時勉得罪先帝,臨崩憤不釋,宣帝震怒,令使者縛之來,「朕親鞫,必殺之」;
後又令王指揮縛斬西市,毋入見。
王指揮出端西旁門,時勉已為前使者縛,從端東旁門入,宣帝遙見即攘臂罵曰:「爾觸先帝,疏何語?
具數之。」
時勉叩頭曰:「臣言諒闇中不宜近妃嬪,皇太子不宜遠左右。」
帝聞言氣平,色稍霽,徐數至六事,稍止,令盡陳之。
對曰:「臣惶懼不能悉記。」
帝意益解,曰:「是第難言耳,草安在?」
對曰:「焚之矣。」
帝乃太息稱時勉忠,立赦之,復其官,侍讀。
王指揮詣獄,如時勉已出,急還追之,而時勉已襲冠帶立陛前。
宣德五年(1430),修〔成祖實錄〕成,遷侍讀學士;
帝幸史館,撒金錢賜諸學士,皆俛取,時勉獨正立,帝乃出餘錢賜之。
正統三年(1438),以〔宣宗實錄〕成,進學士,掌院事兼經筵官;
六年,祭酒貝泰罷,以時勉代之;
八年,乞致仕,不允。
〔明史〕載:「李時勉、陳敬宗二人同時為兩京祭酒,時勉平恕得士,敬宗方嚴,終明世稱賢祭酒者曰南陳北李。」
又載:「始太祖以宋訥為祭酒最有名,其後寧化張顯宗申明學規,人比之訥,而胡儼當成祖之世,尤稱人師,然以直節重望為士類的依歸者,莫如時勉。」
時勉為國子監祭酒時,因改建國學,帝命王振往視,時勉待振無加禮,因此懷恨在心,廉其短,無所得;
竟以時勉嘗修彝倫堂樹旁枝,振乃誣以擅伐官樹。
入家中,取中旨,與司業趙琬、掌饌金鑑,並枷國子監前。
當官校至,時勉方坐車堂閱卷,徐呼諸生品第高下,顧僚屬定甲乙,揭之榜乃行。
方盛暑,枷三日不解,監生李貴等千餘人,謂闕乞貸時勉,有石大用者,上章願以身代,諸生圜集朝門,呼聲徹殿庭。
適會昌侯孫忠生日,公卿皆為壽,忠為太后父,助教李繼因公卿請於忠,忠奏太后,太后為言之帝,帝初不知,乃赦時勉,唯未嘗罪振。
正統九年(1444),帝視學,祭酒當進講,時勉久病嗽,及升堂,色溫氣定,講〔尚書〕,辭旨清朗,帝悅,賜予有加,連疏乞致仕皆不允。
十二年,乃得請命,給驛賜金,方就道,朝臣及國子生送之,為旗障前導,張鼓樂,餞都門外者幾三千人,商賈為罷市,或遠送登舟,候舟發乃去,無不泣下。
踰年,車駕北狩,時勉日夜悲慟,遣其孫驥,詣闕上書言選將練兵,親君子遠小人,褒表忠節,迎還車駕,復雪恥數事。
景泰元年(1450),得旨褒答,而時勉已卒,享年七十七歲,諡文毅;
成化五年(1469),其孫顒請改諡加贈,更諡忠文,贈禮部侍郎。
時勉為祭酒六年,列格致誠正四號,訓勵甚切,崇廉恥,抑奔競,別賢否,示勸懲;
諸生貧不能婚葬者,節省餐錢,力為贍給;
而督令讀書,燈火達旦,書聲不絕,故人才較昔時為盛。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