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8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助人行為】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09:41: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助人行為

 

HelpingBehavior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助人行為是行動或做事只為有益於人,並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即是施惠不望報的作為。

 

這種作為包括與人分享、付出、幫助和安慰。

 

分享是把自己所有的東西分給別人與其一起享用;

 

付出是把自己所有的一部分或全部無條件的送給別人;

 

幫助是看到別人需要時,無論是行動或財物,助人滿足其需要;

 

安慰是在別人遭遇困難或悲傷以至憤恨,受到打擊而發生情緒作用時,用語言或行動予以慰藉,以減除其情緒強度。

 

助人行為的目的在於於人有益,或者出於仁者的惻隱之心,或者激於義憤而見義勇為,或者由於習慣性的以助人為樂,或者只是在即刻的情境中,不假思索的伸出援手。

 

通常在行動時不會想到由助人而得到任何報償,其中含著大量的道德成分。

 

助人行為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早就視為一種美德,稱為「義行」或「義舉」。

 

常見的是「於人有益,於己無害」的善行;

 

彰著的是「捨身救人」以致犧牲自己生命的悲壯行為。

 

這種觀念在儒家稱為「殺身成仁」的一類;

 

在墨家是「磨頂放踵以利天下」的兼愛主義。

 

西方自一九七○年代開始,心理學和社會學中出現了「利他主義」(Altruism),在生長發展方面開始注意助人行為的發展,視為一種高度的道德品質。

 

從事此項研究者有四種出發點,一為進化觀點,二為心理分析,三為社會學習,四為認知發展。

 

自進化觀點出發者以為生物和社會狀況可能有益於助人行為的發展。

 

從生物社會的進化著眼,是行為的選擇和累積的結果;

 

或者從遺傳著眼,則是由於基因,助人行為發揮了人類生存的功能,助長了人口的增加率和文化演進。

 

從心理分析出發者強調幼年經驗,兒童隨父母的教導確定了助人可得讚賞,因而壓抑人性的自私衝動,認同了助人行為。

 

從社會學習出發者認為助人是由學習而來,和其他後天獲得的行為模式相同,在社會環境中因助人得到鼓勵,因角色扮演而體會到得人幫助者的感受,於是形成助人的習慣。

 

從認知發展觀點出發者相信社會知覺改變認知,道德判斷由於對高度道德品質的認識,發現助人是道德行為,因而產生助人的動機,表現於行為乃是發展的成就。

 

社會學習和認知發展兩種觀點合併,成為提倡「自律」的一種說法,兒童由學習而發展,到不需他律而能自律,由自律方能主動表現助人的行為。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5 03:17 , Processed in 0.13965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