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曲子」指隋、唐、五代間,在城鎮、市集中廣泛用於填詞的民間常用曲調,所填歌詞稱作「曲子調」。
形式上是從民間創造的歌謠中,經過選擇、加工,而得到廣泛運用。
單獨清唱之外,還被用於說唱、歌舞等其他的藝術形式,流傳於都市中間,得到市民和文人們的愛好。
如同漢以來的相和歌、清商樂,唐代曲子也常用同一曲調描寫不同內容,抒發不同感情,因根據同一曲調的大體輪廓,可以進行各式各樣的變奏處理,使其符合不同內容的要求。
曲子盛行於中、晚唐,尤其在安史之亂後,教坊瓦解,音樂重心南移,地方政權的力量加強,土地兼併,商業發展,使私家蓄妓形成風氣,酒妓和飲妓服務於各級官吏和中下層文人,以小舞和小唱為主要表演內容,造就了曲子歌舞在中晚唐的興盛。
而原來為山歌、田歌、漁歌和吟詩調等「謠歌」是不配樂器,沒有一定譜式的歌唱,一旦經過藝人加工,配入器樂,取得固定的曲調形式,就被稱作「曲子」。
相當於後來人們說的「小調」,是唐代各種歌妓所表演節目的主要部分。
唐代曲子見於敦煌出現的資料,包含歌詞約五百九十首,涉及的曲調約八十曲左右,涉及廣泛的生活層面,材料頗為豐富。
宋代王灼〔碧雞漫志〕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
今則繁聲淫奏,殆不可數,古歌變為古樂府,古樂府變為今曲子,其本一也。」
從文中可以看出曲子的歷史來源久遠,且在宋代廣泛流行。
唯豐富多彩的曲子,雖由民間藝人所創造,卻很少被保存下來,今日所見的宋代曲子,大都是文人或詞人所寫的曲子詞,且很少附有曲譜。
總之,傑出的填詞文學家,往往是那些在群眾基礎上,建立、選定新歌曲形式的接受者和運用者,這種傳統直到今天仍得到繼承和發揚,而近代所謂「小曲」、「小調」,其實就是唐人所謂「曲子」。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