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 CooperativeLearning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合作學習,顧名思義就是群體學習,根據泰門斯(J.M.Taymanns)在〔認識殘障青少年的合作學習〕(CooperativeLearningforLearningDisabledAdolescents)所下的定義,合作學習是指一些特定的群體活動,在此活動中,學生以小團體的方式一同工作,除了保持個人的貢獻外,也和大家一同努力,以達到共同設定的目標。
在合作學習中,團員共負榮與辱。
研究合作學習多年的美國著名兄弟檔學者詹森(R.TJohnsonandD.W.Johnson)強調合作學習的精神,在於只有每個團員都達到預訂的目標,那麼這個團體的合作學習,才算真正的成功。
因此,合作學習講求團員中的彼此支援、協助、分享與鼓勵,以共同完成既定的目標。
合作學習並非隨便找幾個人一起學習就可達到預期的成果。
相反的,要使合作學習發揮最大的效益,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及技巧要學習和遵守。
詹森及多位學者皆認為合作學習要成功,以下幾點是關鍵所在:1.共同目標(groupgoal):要共同合作學習,首要之務就是要確定目標。
此目標的設定,應考慮到個人及群體皆能有所參與表現,只要群體中有一人無法參與表現,則須修訂共同目標,讓所有成員有機會藉著群體的合作來學習。
2.彼此支援(interdependence):彼此支援咸認是合作學習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合作學習的群體,就像是一家人,除了有共同的目標外,大家要分配任務,分享資源,還要設定共同報酬(joinedreward)。
換言之,在學習過程中,大家除了自己積極參與,執行自己分配到的角色、任務外,還要協助其他團員,學習執行他們的角色任務,因為最後大家得到的報酬或成績是同樣的。
若想團隊得到最好的成績,團員間的彼此支援是絕對必要的。
3.學習中的互動(on-taskinteraction):所謂學習中的互動,是指在學習某科教材或完成某種指定作業的過程中,合作團員間的相互討論、詢問、解答等的互動。
這種良性的互動,會使團員積極參與,彼此激勵,讓整個學習過程更富有活力,加深、加強學習的成效。
4.個人的參與(individualaccountability):在合作學習中,最不希望發生的是有些同學或許能力較強,喜歡掌控一切,包辦一切;
另有些同學或許較被動或能力較差,則幾乎什麼事都不做,或插不上手。
這種情形應盡量避免,因此在設計合作學習時,必須強調團隊中每個人實際參與的重要性,由於有實際的參與才有可能學習。
5.訂定分組的原則(criteriaforgrouping):合作學習就是二位或二位以上同學,一起學習,共同去完成既定目標。
可是究竟應該如何將全班同學分成不同組?
是以能力來分,還是以性別、性向或學習型態呢?
究竟二人一組好,還是三人、四人呢?
分組是不可輕率的,卻又沒有一定的準則可循。
比較合理的方法是視合作學習的目的及教學目標而訂。
如果合作學習只是讓同學們建立互信互賴的人際關係,則隨機分組也不算不合理。
但若有特定的教學目標,則需考慮能力性向或學習型態人數的多寡等。
文獻探討中,多數認為二至三人是較佳的選擇,如果超過六人,則會失去團隊的合作效益。
6.合作的社交技巧(cooperativesocialskills):合作要愉快,就必須注意溝通技巧,並不是所有人都善於溝通,因此有必要在合作學習開始前先教一些重要的技巧,諸如:尋求或提供協助,盡己之力並保護自己的權利,信賴他人,有爭執時該如何處理,要注意禮貌,注視說話者的眼睛以示尊重,做適度的肢體回饋(如點頭、搖頭、身體略向前傾、微笑等等)。
7.檢視合作過程(groupprocessing):每次合作學習後,應有五至十分鐘的檢視,也就是大家坐下來,檢討剛才合作學習過程中有哪些是好的,有哪些是做得不夠的,並且提出下次改進的意見。
這種檢視不可忽略,因為從檢視過程中,合作成員可以開誠布公的討論,讓所有成員知道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
合作學習是順應人性,也是一種趨勢。
個人在合作學習中,由於彼此的互相激勵扶持,會培養對他人的關心和尊重,也得到自身和他人的肯定。
何況未來的趨勢是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參與研究,可以說合作學習是利多於弊的。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