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2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目標模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05:21: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目標模式

 

GoalModel,ObjectiveModel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行政的「目標模式」係最傳統的組織效能理論模式,根據目標模式,組織效能經界定為組織達成目標的程度,假使組織活動的結果符合或超過組織目標,則是有效能的組織;

 

相反地,如果組織活動的結果低於組織目標,便是無效能的組織。

 

何伊(M.K.Hoy)和佛格生(J.Ferguson)認為目標模式中所指稱的目標種類有三:一是官方(official)目標,一是運作(operative)目標,另一是操作性(operational)目標。

 

所謂「官方目標」是指由教育當局對於學校目標所做的正式陳述;

 

而「運作目標」則反映了學校組織其正採行之目的和意向;

 

至於所謂「操作性目標」則為較具體明確的學校目標,這種目標不但可以評鑑,且附有一定的評鑑程序和規準,例如「本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高一學生,能通過閱讀及數學基本能力測驗」,即為一個典型的學校操作性目標。

 

根據何伊和佛格生的看法,目標模式有兩項基本假定:(1)組織中有一群理性的決策者,他們心目中有他們想追求的一組目標;

 

(2)組織的目標數量要少、內容要具體明確,俾利組織成員能夠充分理解。

 

如果上述兩個基本假定能夠成立,則組織決策者就能夠根據組織的具體目標來測量組織效能,以確定組織目標達成的程度。

 

目標模式的優點係:目標能提供組織成員方向,減少成員盲目摸索的時間,並可做為評量組織的標準。

 

但是目標模式可能具有下列五個缺點:1.忽略組織目標的多元化及矛盾衝突的本質;

 

事實上,學校目標可能是衝突而無法協調的,例如在我國國民中學,教育行政當局所一再強調的「教學正常化」,可能使和部分家長所強調的「加強升學準備」,扞格難入。

 

2.可能會過於重視行政人員所決定的目標,而忽略了教師、學生及社會人士所訂的目標。

 

3.組織目標是動態的,而目標模式卻是靜態的,目標會隨組織環境因素及成員行為的改變而異動,可是目標模式中所強調的目標有固定不變之虞。

 

4.組織的官方目標很可能和它的運作目標相左。

 

但是由於運作目標的分析工作既複雜又困難,研究者往往以官方目標視同運作目標。

 

5.組織目標是回顧性的(retrospective),常是事後回溯(expostfacto)的敘述,可用來確認或辯護學校和教育人員既有的行為,卻不能用來指導他們的行為。

 

課程的目標模式是以目標的選擇、確定和產出,作為發展課程、設計課程的核心。

 

此種模式在課程發展模式當中,出現最早且影響最廣。

 

目標模式基本概念的發展,可追溯至本世紀初課程研究領域的開創者美國的巴比特(FranklinBobbitt)和查特斯(W.Charters)等人的課程設計理念。

 

巴比特在〔課程設計的步驟〕(StepsinMakingCurriculam)一文中,提出課程設計的五步驟依序是:分析人類經驗、分析職務、發展目標、選擇目標和規劃詳細的學習活動。

 

換言之,他認為課程設計的主要工作,在於運用科學的分析精神與方法,從事成人社會的經驗與職務分析,並將之轉化成其體的詳細目標和學習活動。

 

查特斯延續並深化巴比特之看法,主張課程乃透過一系列學習經驗,使學生習得一系列必須獲得的目標,而課程研究,即在於從事明確的工作分析。

 

凱利(A.V.Kelly)認為促使目標模式在英、美形成風潮,並進而影響及世界各地者,當推一九五○、一九六○年代的泰勒(R.Tyler)、惠勒(D.K.Wheeler)和布魯姆(B.S.Bloom)等人。

 

其中,尤以泰勒最具代表性。

 

泰勒認為學校是一種目的性機構,教育是一種意向性活動,故教育和課程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決定教育目的。

 

因此,他揭櫫的課程設計四項根本問題,皆圍繞著教育目的此一核心問題之上。

 

這四項問題是:學校所追求的教育目的為何;

 

提供那些教育經驗以獲致這些目的;

 

如何有效地組織這些經驗;

 

如何決定是否已達成這些目的。

 

呼應這四項問題,他進一步提出課程發展的基本任務和步驟,依序為:選擇並確定目標、選擇並創造學習經驗,組織學習經驗、評鑑。

 

可以看得出來,這四個步驟以目標的選擇和界定為核心的首要步驟,目標不但決定了課程內容,也決定了教學活動和評量的方式與標準。

 

至於目標的選擇和確定,泰勒指出應循三個方向先確立一般性目標,這三個方向是當時的社會生活、學科知識和學習者的需求。

 

俟一般性目標確立後,再透過哲學和心理學二道關口篩選而形成其體的目標。

 

按著,再進行選擇、組織、評鑑學習經驗等其他步驟。

 

最後,再以評鑑結果,同饋至目標,作為目標修正之參考。

 

波範和貝克(Popham&Baker)曾根據泰勤的說明,圖解了泰勒的課程發展模式如下圖。

 

上述泰勒的課程模式,可說是目標模式的基本型態。

 

除此之外,有些學者將泰勒模式加以拓展和精緻化,唯基本精神仿似目標之選擇和確定,作為課程發展的首要工作。

 

例如,塔巴(H.Taba)將泰勒的課程設計步驟,擴增為如下七步驟:(1)診斷需要;

 

(2)形成目標;

 

(3)選擇內容;

 

(4)組織內容;

 

(5)選擇學習經驗;

 

(6)組織學習經驗;

 

(7)決定評鑑內容與實施方式。

 

歐用生曾歸納出目標模式的特徵如下:(1)原子論的觀點(學習觀);

 

(2)行為導向的教學目標;

 

(3)強調目標的結構性和階層性;

 

(4)認為教學目標是價值中立的。

 

目標模式對於課程理論與實務的影響相當深遠,目前仍有許多課程發展的概念、構想和實務,仍深受其影響。

 

例如,課程評鑑、績效責任、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行為目標、心理測驗、標準參照測驗(CriterionReferencedTest)、精熟學習、課程發展的系統管理等概念和實務,均多少受到目標模式基本概念之影響或支持。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2 23:1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