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鳴盛】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王鳴盛(1722~1797)字鳳喈,一字禮堂,自號西莊,晚年改號西沚;
清江蘇嘉定人。
二十六歲中舉,三十三歲與妹婿錢大昕同成進士;
三十七歲擢任侍講學士,次年充福建正考官,旋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四十二歲以母喪父老告歸;
此後卜居蘇州,主講震澤書院,並以詩文著述自娛。
嘉慶二年卒,享年七十六歲。
鳴盛學貫經史,著述閎富,為乾嘉時期著名學者;
自認學術力作在經部有〔尚書後案〕,史部有〔十七史商榷〕,子部有〔蛾術編〕,集部有詩文,而這當可概括他一生的學術成就。
鳴盛在世時以經學名聲最盛,他與吳派宗師惠棟處於師友之間,尊漢學,宗鄭玄,推崇鄭玄為集仲尼弟子以來大成者。
對於戴震為首的院派「實事求是,不主一家」的態度深表不滿,乃於二十四歲時草創〔尚書後案〕,至五十八歲完成,論點是為了證實鄭玄汪〔尚書〕各篇實為孔壁真古文,藉以抬高鄭玄地位。
此書的學術貢獻是存古、輯佚,因他遍觀群書,蒐羅鄭注,若有殘缺,就取馬融、王肅傳疏來增益之,又作案語以釋鄭義,因此奠定了其經學家地位。
鳴盛所著〔十七史商榷〕,係對〔史記〕以迄〔五代史〕,宋代所匯刻的十七史,為其改偽文,補脫文,去衍文,又舉其中典制事鍈,詮解蒙滯,審核踳駁,以成是書。
此書在清代學術史上有重要地位,價值遠超過〔尚書後案〕;
尤其議論淹洽,頗具見識,加上實事求是,確有真知灼見,對史地的特點和沿革也用心考證。
又主張直書其事,反對曲筆,要求史事明晰,特別是稱讚班固和范曄在〔漢書〕、〔後漢書〕中的直筆精神和史識;
更指摘〔晉書〕中曲筆迴護司馬氏,批評〔南史〕記錄荒誕事跡,及〔新五代史〕的模倣春秋筆法等。
上述諸多觀點和結論,都受到後世學術界的認同。
又,子部著述〔蛾術編〕,仿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及清初顧炎武〔日知錄〕,取平時著述匯為一編,分十門,所論述以經義、史地、小學為主,旁及人物、制度、名物、詩文,網羅繁富,六藝百氏,旁推交通,靡弗洞暢。
書中特點在於闡述自己的學術宗旨,是以目錄學為基礎,以經學為專攻,以文字訓詁為門徑;
內容在於表彰鄭玄之學,並對自己生平著作加以補苴、訂誤。
鳴盛不僅能文,且有詩名,詩壇盟主沈德潛選編〔江左七子詩選〕,即將王鳴盛收錄其中,稱讚他作詩無意求工而不能不工,而當時王氏才三十二歲。
他作詩初時不主一家而卓然自成一家,晚年宗仰晚唐李商隱,作品頗能反映思想的深度,例如〔猛虎行〕一詩,指斥人間爾虞我詐,具有猛於虛的機心;
〔採煤嘆〕一詩,同情處於社會底層的西山採煤工的辛苦。
王鳴盛少時富有詩才,又取精用宏,致力於經史,無論在史才、史學、史識上都有一定成就,對於典章制度、歷史地理、文字校勘方面的考辨結果,都有重要的價值,為有清一代重要之經史學者。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