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術會議】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日本學術會議是於昭和二十四年(1949)一月,依據日本〔學術會議法〕而設立,直屬於內閣總理大臣,以「特別機構」之名定位,由會員二百一十名組成,其目的為以代表日本科學界的機構之地位,欲期提升科學之進步與發展,並使科學能深植到行政、產業及國民生活之中。
日本學術會議的前身是於一九二○年成立之「學術研究會議」,其後為因應新的研究體制,乃建議成立「日本學術會議」機構。
創立時,其會員是由成員直接選舉產生,迨至一九四八年選出第一屆會員,翌年開始運作。
一九五六年因〔日本學士院法〕制定,乃另外成立日本學士院,仍隸屬於文部大臣。
一九八三年修訂日本〔學術會議法〕之一部分,將由科學研究者直接選出會員的制度,改成以學術研究團體為基礎,採用推薦方式產生。
會員計有二百一十名,任期為三年,一九九四年起為第十五屆日本學術會議,組織中設會長一名,副會長二名,總會下設七部,六個常設委員會、運營審議會及八個臨時(特別)委員會,並另有事務局。
總會是日本學術會議的最高決策機構,通常一年中召開春秋兩次會議。
組織中的部是機構的核心,按照綜合大學的七個學部,文、法、經、埋、工、農、醫(齒、藥)而設。
而常設委員會則分為六個,針對科學有關的事項中,需要長期探討的問題進行審議研究。
第一個委員會研究委員會活動的積極化和組織的問題等,第二則負責學問和思想的自由,科學研究者的倫理和社會的責任及地位的提升等,第三是學術動向的現狀分析及長期動向的研究,第四負責研討和學術體制及學術相關機構的合作事宜,第五負責學術資訊和資料收集,第六是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
而臨時委員會則審議比較需緊急處理的問題。
日本學術會議是屬於總理府的機構,直屬總理大臣,雖如此卻仍保有獨立性質,發揮審議功能和研究聯絡功能。
另外,政府亦可向日本學術會議提出諮詢要求,日本學術會議則需提出審議報告。
除此以外,也可主動地針對問題提出報告。
依據統計資料,至第十三屆日本學術會議為止,該組織共提出各種建議報告共六百八十件,成效可說很大。
不過,因為政府的其他科學技術會議及文部省的學術審議會等組織也相繼成立,而且有時該會提出的建議案之可行性受到質疑,所以有逐漸不受到重視的傾向。
日本的學者認為為使其真能代表日本約五十萬的科學研究者,今後需要研究其走向,以提高其重要性。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