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6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反學校文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18 21:53: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反學校文化

 

Anti-SchoolCultureorCounter-SchoolCultur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反學校文化是學生次級文化或青年文化的一種特殊類型,主要特徵是學生反抗教師權威、鄙視學校價值,同儕之間另有一套不是建立在學業成就上的地位體系。

 

高登(C.W.Gordon)的研究發現,學生在非學業活動之成就,容易助其獲得較高的同儕地位。

 

柯爾曼(J.S.Coleman)的研究也發現,高中男生想在學生團體中獲得較高的地位,最好努力運動,成為體育明星,女生則須努力裝扮自己,培養社交能力,爭取人緣,優異的學業成績,不論男女都比較不受重視。

 

關於「反學校文化」的成因,學者提出的解釋甚多。

 

首先,結構功能論者認為,使學校文化是地位不利的學生,在學校「地位競逐」的過程中,又遭遇挫折與失敗的產物。

 

譬如勞工子弟或下層階級的學生,通常無法獲得學校所認定的「成就」,即優異的學業成績。

 

而學業失敗就等於地位剝奪,喪失獲得肯定與讚賞的可能性。

 

要解決此一困境,只好另創一套不同的地位體系,有的以犯罪為主,有的以社交為主,有的則耽溺於通俗音樂,形形色色,不一而足,都是反學校的文化。

 

衝突論者反對這種和諧學派的看法,他們認為學生的次級文化,通常會反映其所屬的社會階級背景,整個社會中的階級衝突與對抗現象,也會在學校中發生。

 

如果學生的家庭、社區、階級或族群,如勞工階層或少數民族,並不認同學校中占優勢地位的中產階級文化,學生當然也不會努力參與以學業成就為準的地位體系。

 

因此學生的反學校文化,不是適應優勢文化失敗的產物,而是階級文化衝突與對抗的結果。

 

所以勞工階級的學生,可能一開始就視學校為壓迫者,想盡辦法要在學校體制中爭取自己的天空。

 

於是敵視教師及成績好的乖學生,以搗亂、喧鬧、攻擊、玩笑等方式,爭取生活主控權,嘲弄組織權威,否定知識價值,形成反學校的文化。

 

近來,教育人類學家嘗試從文化生態的觀點,解釋弱勢族群學生的反學校文化,其中有關非自願性少數民族的研究發現,與衝突學派的看法,頗有異曲同工之效。

 

非自願性的少數民族或弱勢族群,如美國黑人及印地安人,認為自己在類似的客觀條件下與人競爭,卻屢遭失敗的原因,不在自己,咎在白人及其優勢體制的壓迫與歧視。

 

因而不相信白人創立的學校教育,堅持學校沒有用處,學不到什麼東西,懷疑學校教育能否改善他們的社會地位與生活水準。

 

致其子女的學習意願,跟著相對降低,集體對抗教師的要求,同儕之間相互牽制,強調接受學校教育或追求學業成就,就是背叛族人,就是向壓迫者投降。

 

這種反學校文化,造成許多弱勢族群學生的成績低落,中途輟學,始終徘徊在社會結構的底層。

 

(參見「學生次級文化」、「青年文化」)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9 13:14 , Processed in 0.43750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