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天梁 於 2013-8-26 16:59 編輯
【子夏】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子夏姓卜名商,孔門弟子之一;
少孔子四十四歲。
〔史記集解引家語〕以子夏為衛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中亦稱「衛子夏」。
子夏在孔門弟子中,與子游同列「文學」之科:〔論語〕中記載他的論學之言,實能篤守孔門為學本旨,如〔學而篇〕載:「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段話的大意,是一個人如果能以好色之心以好賢,侍奉父母能竭盡心力,事奉國君又能捨身盡忠,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一個人能如此克盡人倫之道,雖未嘗從師為學,但其所作所為已自然脗合為學之本旨,像這種人,我們怎可再說他是未學?
〔論語〕中又載:「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已矣。』」
日知其所亡,就是知新,月無忘其所能,就是溫故,一個人如能溫故而知新,則學問自必與時俱進,這種人當然可稱之為好學之士。
子夏又曾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朱熹加以注解:「博學而志不篤,則大而無成;
泛問遠思,則勞而無功。」
認為博學再加上篤志,則做學問不會見異思遷,半途而廢;
而一個人做學問,能切於事理,不浮泛而問,並就所問之事理,潛心體認,不憑空懸想,且學思並重,力行勿怠,心不外驚,操存省察,則仁在其中矣。
子夏以好文學出名,更擅長詩教,據〔論語〕記載:孔子稱許弟子中可與討論〔詩〕的,只有子貢與子夏二人。
孔子既歿,七十子之徒散而之四五;
而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
據後人考證,魏文侯初立,在周貞定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46),即孔子沒後三十三年,時子夏已六十二歲。
子夏在孔子生前,已嶄露頭角,到魏文侯時,則是大師級的人物,所以魏文侯極敬重子夏,並師事之。
子夏設教西河,門下從學之徒,已不可確考。
據皮錫瑞〔經學歷史〕記載:「〔韓非子.顯學篇〕云:『孔子之後,儒分為八:有子張氏、子思氏、顏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公孫氏、樂正氏之儒。』
…‥諸儒學皆不傳,無從考其家法,可考者惟卜氏子夏。」
又洪邁〔容齋隨筆〕云:「孔子弟子,惟子夏於諸經獨有書,雖傳記雜言,未可盡信,然要與他人不同矣。
於禮,則有〔儀禮.喪服〕一篇,馬融、王肅諸儒多為之訓說;
於〔春秋〕,所云不能贊一辭,蓋亦嘗從事於斯矣。
公羊高實受之於子夏;
穀梁赤者,〔風俗通〕亦云係子夏門人;
於〔論語〕,則鄭康成以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
後漢徐防上疏曰:『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斯其證云。」
按漢儒傳經,學者都推崇子夏;
因孔門後學,可分傳道之儒與傳經之儒兩大系統。
一般言之,自曾子、子思、孟子以及〔中庸〕、〔易傳〕一系為傳道之儒,自子夏至荀子下及漢初經師,則為傳經之儒。
惟此僅就其氣度及學風之大致而言,不能說曾子、孟子一系必不傳經,而子夏、荀子一系則無須於傳道。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