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9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力量負載邊際模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18 17:44: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力量負載邊際模式

 

Power-Load-MarginModel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力量負載邊際模式係解釋成人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理論架構。

 

此理論係由美國學者麥克拉斯基(H.McClusky)於一九六三年提出。

 

他的理論係建基於馬士洛(A.Maslow)的需求層次論、勒溫(K.Lewin)的場地論及刺激-有機體-反應(S-O-R)的模式上,特別重視個體對刺激的解釋。

 

他將個人的參與學習活動,歸因於一種知覺的過程。

 

確切地指出參與學習活動的刺激,係來自內、外在事件的負擔。

 

個人對刺激賦予意義及反應,係依學習活動中的需求、意向和情境而定。

 

麥克拉斯基的力量負載邊際理論,包括了三個成人生活中的重要因素,即力量(power)、負載(load)和邊際力量(marginofpower)。

 

「負載」係指由自我和社會所建立的個人需求(demands);

 

「力量」係指資源(resources),亦即個人在應付負荷時,可以利用的力量,例如能力、資產、地位等;

 

而力量對負荷的比值即是「邊際力量」。

 

其公式如下:邊際力量=負載/力量(marginofpower=load/power),亦即(M=L/P)換言之,邊際力量是一壓力函數,也就是剩餘的力量(surpluspower)。

 

至於負載和力量二者均包含了內外在中介變項。

 

在負載方面,個人對於其自身生活的期待,建構了「內在壓力」,而個人生活中每日的日常工作則是「外在壓力」。

 

同樣地,在力量方面,「內在力量」係指能力、性向、技巧、以及各種心智能力等,而「外在力量」則包括資產以及其他可以運用的項目。

 

由此可知,該理論係假設內外在刺激可依個人心理的生活空間(lifespace)以詮釋其引發的行為,或者由上述二種刺激交互作用以產生行為;

 

然而無論如何,個人皆可經由增加力量或減輕負載以因應社會生活。

 

麥克拉斯基所提出的模式較具普遍性,同應用於一般參與活動的解釋,並不是特別為解釋參與行為而發展的。

 

他以邊際力量來解釋個人在生活歷程中學習行為的產生,可知其重點在探討參與障礙,尤其是對那些社經地位和教育不利的成人。

 

該理論隱喻個人的邊際力量會影響參與行為的決定。

 

當一個人負載大於力量時,將減少參與。

 

畢竟每日的生活已消耗個人甚多的資源,而資源是有限的,要參與學習活動是需要投入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故負載超過個人的力量,必會影響參與。

 

具體言之,他認為時間和資源會影響一個人的參與行為。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2 05:27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