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芭蕾舞團】 RoyalBallet,the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組織、機構、職稱
舞團。
皇家芭蕾舞團(TheRoyalBallet)的名字是自1956年10月31日取得皇家註冊(RoyalCharter)後而變更的。
舞團歷史可追溯到1926年妮特.瓦洛(N.nettedeValois,1898)在倫敦成立的編舞藝術學院(AcademyofChoreographicArt)。
學院學生時常在瓦洛為老維多利亞(OldVic)編製的芭蕾中演出。
1931年莉莉恩.卑利絲(LilianBaylis)邀請瓦洛攜其舞蹈學院駐紮於當時新成立的莎德斯威爾斯劇院(Sadler´sWellsTheatre)。
早期的代表作如瓦洛的《天鵝湖》、《柯碧利亞》、《吉賽兒》、《胡桃鉗》,當時並發掘了瑪格特.芳登(MargotFonteyn)。
1940年代歐戰時期,舞團活動大為增加,在倫敦不同劇院演出外尚巡迴歐洲。
二次大戰後,該團成為柯芬園(CoventGarden)皇家劇院(theRoyalOperaHouse)之駐院舞團。
1946年重新製作《睡美人》,此作品為它贏得了國際聲譽,使其獲得發展之轉捩點。
國際知名編舞家開始與它合作,如馬辛.雷歐尼得(MassineLeonide)的《幻想工場》(LaBoutiqueFantasque)、《Mam´zellaAngot》及《三角帽》(LeTricorne)。
巴蘭欽的《芭蕾帝國》(BalletImperial)、羅蘭.培堤(RolandPetit)的《Ballabile》、佛烈德力克.阿胥頓(FrederickAshton)的《交響詩變奏曲》(SymphonicVariation)及《灰姑娘》等皆能表達此團的風格。
戰後該團主要舞者有葛瑞(Grey)、席雅娜(Sheaner)、艾爾文(Elvin)、漢特(Hant)、拉辛(Rassine)、菲爾特(Fields),1946年成立了「莎德斯威爾斯劇院芭蕾舞團」(Sadler´sWellsTheatreBallet)作為該團之副團,用以容納年輕舞者及有潛力的編舞家,此副團在英國各地廣泛地巡迴演出,著名舞者如涅黎娜(Nerina)、芭里奧蘇娃(Beriosova)、蘭(Lane)、珮吉(Page)、布烈爾(Blair)、荷頓(Holden)等,即在此副團獲得名氣,著名的編舞家如約翰.柯蘭可(JohnGranko)、馬克米倫(MacMillan)、羅瑞尼斯(Rodrignes)的第一個舞作是為此副團而編。
此後舞團聲譽日盛,開始有固定的國際巡迴演出,與此同時編舞藝術學院也重組,增加了寄宿學校,兩個舞團與學院至1956年正式成為皇家芭蕾舞團。
1963年華勞爾退休,由阿胥頓繼任藝術指導,馬克.米倫為首席編舞家。
1964年該團成立了芭蕾推廣小組(BalletforallGroup),目標為將芭蕾帶到大型舞團不容易演出的地方。
1970年馬克.米倫接任藝術指導,舞團重新改組為一個大型舞團,加上一個由特選舞者輪替的小組,到各地巡迴演出新編的芭蕾,而不演古典芭蕾。
幾年後,乃演變成原來的兩個大團,一個有八十名舞者,以柯芬園為基地並作較重要的巡迴演出,另一個有五十名舞者,主要在莎德斯威爾斯劇院演出,後者演變成了「莎德斯威爾斯皇家芭蕾舞團」(Sadler´sWellsRoyalBallet)。
時至今日,皇家芭蕾舞團被公認為世界上最主要的芭蕾舞團,擁有最多一流舞者,並擁有強大且各方面均衡兼顧的劇目,很多演出常被錄製成電影節目,甚至拍成電影。
其著名舞作有約翰.柯蘭可的《寶塔王子》(PrinceofthePagodas,1957)與《安蒂格妮》(Antigone,1959),弗列德力克.阿胥頓的(FrederickAshton)的《安迪雷》(Ondine,1958)、《女大不中留,1960》、《兩隻鴿子》(TheTwoPigeons,1961)、《瑪格麗特與亞曼》(MargueriteandArmand,1963)、《單調》(Monotones,1965)、《夢,1964》、《交響詩》(Sinfonietta,1967)、《狂想曲》(Rhapsody,1980)、《爵士篇》(JazzCalendar,1968)、《謎之變奏曲》(EnigmaVariations,1968)等,馬克米蘭的《探索》(TheBurrow,1958)、《春之祭,1962》、《愛的心像》(ImagesofLove,1964)、《羅密歐與朱麗葉,1965》、《大地之歌》(SongoftheEarth,1966)、《協奏曲,967》、《安娜塔西亞,1971》、《曼儂蕾絲考特,1974》、《儀式,1975》、《葛羅麗亞》(Gloria,1980)、《伊莎朵拉》(Isdora,1981),尼金斯卡的《牡鹿》(LesBiches,1964)、《婚禮》(LesNoces,1966),都鐸的《影像嬉戲》(Shadowplay,1967)、《騎士之旅》(KnightErrant,1969),巴蘭欽的《阿波羅,1966》、《小夜曲,1964》、《四種氣質,1973》、《競技,1973》、《浪子1973》,羅賓斯的《大家來跳舞,1970》、《牧神午後,1971》等數百支經典與大師之舞。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