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蕭恩舞團】 Denishawn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組織、機構、職稱
舞團。
1914年由露斯.聖.丹尼斯(1879-1968)和泰德.蕭恩(1891-1972)創立,1931年在紐約路易森體育館的夏季演出後解散。
為美國當時最重要的舞團。
舞團的成立和結束正如兩個人的婚姻關係。
1914年因宗教而接觸舞蹈的傳教士蕭恩,在丹佛看到因舞蹈而接觸到宗教的丹尼斯精湛的演出後,深為著迷,並因而結識、結婚,1915年他們共同在洛衫磯成立丹尼蕭恩舞蹈學校,1921年蕭恩至紐約成立分校,該校課程廣泛,亦為當時僅有的正式學校,因而培育了不少日後的舞蹈菁英,包含了葛蘭姆、韓福瑞、魏德曼等下一代的編舞者,並經由葛蘭姆,栽培出更多的舞蹈界人才,像是艾瑞克.赫金斯(1909-1994)、葛蘭.泰特利(1926-)、安娜.索克洛(1915-)、瑪瑞蒂斯.孟克(1943-)等,如一連串舞蹈的葡萄。
十八歲時,丹尼斯就已經在紐約百老匯音樂劇上露臉,1904年由於一張埃及女神的海報引發其對宗教的熱愛,並進而演出一系列含宗教及東方色彩的舞蹈,她把印度、埃及、亞洲的舞蹈精神及色彩衍譯出丹尼斯的風格,而不直接採用其舞步與形式,這濃烈的異國情調,平民化的神聖色彩,擄獲了當時的觀眾。
舞團節目有三大特色:一、音樂視覺化;
二、舞作間有餘興表演;
三、富有東方色彩。
作品有中國的《觀音》、日本的《燈籠》、爪哇的《公主和守護神》,舞團的風格有了丹尼斯的神秘個人風格及蕭恩的男子氣概,在蕭恩有系統、制度及紀律的帶領下,舞團及舞蹈學校蒸蒸日上,可惜自由慣了的丹尼斯對於固定的行程感到拘束,而導致了日後分手的原因之一。
重要的舞者有韓瑞福,其演出的無音樂伴奏《悲痛奏鳴曲》是巡迴的招牌作,另一重要的舞者瑪莎.葛蘭姆,蕭恩在其編作的第一首美國原住民舞《Xochitl》中,特別為這位火爆的瑪莎而創作。
在1931年兩人分手後,舞團跟著結束,但是蕭恩則提倡男子跳舞的觀念,並創立聞名於世的「雅各皮洛舞蹈學校」,至今每年暑假仍有大批舞蹈學子參加〔雅各皮洛舞蹈節〕(Jacob´sPillowDanceFestival)。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