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天梁 於 2013-6-1 14:48 編輯
【柯普蘭,阿倫】
Copland,Aaron(1900-1971)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舞蹈與人文
人名。
美國作曲家,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市(Brooklyn),逝於紐約NorthTarrytown。
他曾與舞蹈家勞麟(EugeneLoring,1914-)、德米勒(AngesdeMille,1909-1993)及葛蘭姆(MarthaGraham,1894-1991)合作,寫了三部著名的舞劇音樂:《比利小子》(BillytheKid)、《牛仔》(Rodeo)和《阿帕拉契之春》(AppalachianSpring),因而奠定了他在舞蹈界的響譽與地位。
他的雙親皆為波蘭移民,他從小就對音樂感興趣,曾隨沃夫頌(LeopoldWolfsohn)、魏根斯坦(VictorWittgenstein)和艾德勒(ClarenceAlder)學鋼琴,與高德馬克(RulcinGoldmark,1873-1936)學和聲作曲,打下非常紮實的古典和聲基礎,1921年他到法國巴黎的美國音樂學院隨布朗傑(NadiaBoulanger,1887-1979)學習作曲,並結識米堯(D.Milhaud,1892-1974)、浦羅柯菲夫(S.Prokofiev,1891-1953)、庫瑟維茲基(S.Koussevitzky,1874-1951)等大師。
他曾為了傾聽庫瑟維茲基指揮拉威爾(M.Ravel,1875-1937)改編穆梭斯基(M.Mussorgsky,1839-1881)的《展覽會之畫》之首演而專程去觀看狄亞格烈夫(S.Diaghilev,1872-1929)的俄國芭蕾表演,後又到柏林、維也納和薩爾斯堡遊學,接觸巴爾托克(B.Bart□k,1881-1978)、哈巴(A.Haba,1893-1973)和辛德密特(P.Hindemith,1895-1963)之音樂。
他受到穆梭斯基和斯特拉溫斯基(I.Stravinsky,1882-1971)的啟示,開始研究美國的爵士節奏及和聲,希望能創作出屬於美國風格的藝術音樂。
在歐洲期間他也參予舞蹈和電影的配樂工作,曾為改自Grohg劇本《吸血鬼》之德國電影《Nosferatu》編寫配樂,1924年他返回美國,於1929年他把該電影的音樂主題改寫成《舞蹈交響曲》(DanceSymphony),該曲曾於1973年被舞蹈家魯德(TommRuud)編為芭蕾舞劇《PolyanPolyandrion》,由美國芭蕾舞團演出,但上演並不很成功。
從1928-1933年,柯普蘭與另一位作曲家瑟訓斯(RogerSessions,1896-1985)合作,致力推廣及介紹美國新音樂,1927-1937年他也在NewSchoolforSocialResearch任講師。
其早期的音樂風格偏向前衛,大量應用不協和音,如1930年創作的《鋼琴變奏曲》(PianoVariations)便是一例,該曲後由葛蘭姆編成舞蹈《Dithyrambic》。
雖柯氏多數的音樂都不是為舞蹈而作,但許多舞蹈家都愛選用它,除上列《鋼琴變奏曲》外另一作品《劇場音樂》(MusicfortheTheatre,1925)也被都鐸(AnthonyTudor,1908-1987)編成舞蹈《時間表》(TimeTable,1941)。
在《鋼琴變奏曲》和《劇場音樂》中,柯普蘭顯示出自己對爵士及流行樂之舞蹈節奏的處理特色,後來他在作品《墨西哥沙龍》(ElSalonMexico,1933-1936)和《古巴舞》(DanzonCubans,1944)中,更進一步地探索拉丁舞蹈節奏。
1934年他首次與美國現代舞家珮吉(RuthPage,1900-)合作,為舞劇《聽呀!聽呀!》
(Hearye!Hearye!)
作曲。
舞劇內容是描述一宗夜總會謀殺案的審判過程,每位疑犯都有不同的供詞。
這舞劇的音樂被譽為巧妙地溶匯爵士與古典和聲技巧。
1938年與勞麟合作的《比利小子》是一部描寫西部牛仔的舞劇,音樂應用了很多美國西部民謠,他把這些民謠素材拆開重組,再延展,營造出一種聽覺上的廣闊感,極為別緻成功,1942年他與德米勒合作,編作舞劇《牛仔》的音樂,也採用美國民謠及繁音拍子(Ragtime)等流行舞曲為樂曲之素材,但整個色調的感覺比《比利小子》暖和,其中以和弦的配置及音程的使用變化最為突出,使音樂有一股西部大草原的荒涼感。
這舞曲由「蒙特卡羅俄國芭蕾舞團」首演於紐約市立歌劇院。
《阿帕拉契之春》是他與葛蘭姆於1943年合作之重要作品,其音樂特色是在樂器的編制;
僅用長笛,豎笛,低音管,鋼琴配上弦樂器,由十三位演奏者演奏,造成一種精簡有力的音樂表現。
樂曲中用牧師講道的莊嚴主題與女拓荒者的溫柔主題成對比,另外表現年輕新娘的喜悅主題成對比。
全劇音樂除《讚美詩》一段的素材取自震盪教徒的宗教歌曲外,其他類似民謠風格的音樂主題全是柯普蘭的樂想。
這部傑出作品,不但顯示出葛蘭姆,同時也顯示出柯普蘭的理想風格──適切表現出美國的開拓精神及理想。
繼《阿帕拉契之春》後,柯普蘭只創作了一首舞蹈音樂《舞蹈座設小組》(DancePanels)。
1945年後,柯普蘭漸漸轉向系列音樂,專注於創作純音樂作品。
1952-1972年他與美國電視台和英國BBC電台合作,製作一系列高水準音樂節目。
其它被舞蹈家應用之音樂包括:《墨西哥沙龍》(ElSolonMexico1937),編舞韓福瑞(D.Humphrey1943)。
《沈靜的城市》(QuietCity1939),編舞羅賓斯(J.Robbins1986)。
《鋼琴奏鳴曲》(PianoSonata,1941),編舞韓福瑞(DayonEarth1942)。
《豎笛與弦樂協奏曲》(ConcertoforClarinetandStringOrchestra1948),編舞羅賓斯《PiedPiper1948》。
《鋼琴幻想曲》(PianoFantasy,1957),編舞奴麥爾(J.Neuneir,1976)。
《舞蹈座設小組》(DancePanels1959),編舞塔拉斯(J.Taras1965)、史托威爾(K.Stowell1975)。
《管弦樂內涵》(ConnotationforOrchestra1962),編舞奴麥爾(1976)。
著作有《在音樂中聽些什麼?》
(WhattoListenforinMusic,N.Y.,1939)。
《我們的新音樂》(OurNewMusic,N.Y.,1941)。
《音樂與想像力》(MusicandImagination,CambridgeMass.,1952)等。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