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亞國家舞蹈團】 BavarianStateBallet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組織、機構、職稱
舞團。
前身為「慕尼黑歌劇芭蕾舞團」(MünichOperaBallet)或「巴伐利亞國家劇院芭蕾舞團」(BavarianStateOpera´sBalletCompany),慕尼黑為巴伐利亞省的首府,十六世紀芭蕾被引進之前,巴伐利亞已有各種舞蹈的演出,而芭蕾剛引進之前,基本均由法國或義大利的芭蕾教師(BalletMaster)所主導,慕尼黑芭蕾上第一個最重要的日子是1781年1月29日,當日為莫札特的歌劇《Idomeneo,RediCreta》首演,PeterLegrand安排了芭蕾在其最後的《嬉遊曲》(divertisement)中演出。
1792年官方的劇院芭蕾舞蹈學校已正式成立,三年之後義大利舞者及編舞家SalvatoreVigano及其太太西班牙芭蕾伶娜MariaMedina在慕尼黑Hoftheater演出,由Vigano製作的《女大不中留》(LaFillMalGardee)男性觀眾為之狂熱,其原因不是因為欣賞芭蕾,而是因Vigano太誘人的舞姿與暴露的服裝,所以也有部分觀眾認為此次的演出是淫穢的。
1818年NationalTheatre落成,其後因失火,又戰時被轟炸後重建數次,而「巴伐利亞國家劇院芭蕾舞團」即一直在此劇院中演出,其間1825年塔伊歐尼(Taglionis)曾來作客串,FriedrichHorschelt曾兩度(1820-1829,1839-1847)前來擔任芭蕾指導。
在他指導下引進了浪漫芭蕾。
1917-1930年為另一個受矚目的芭蕾指導。
H.Kröller,他製作不少首演著名舞碼,包括: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Strauss)的《約瑟夫傳奇》(DieJosephsLegende)、貝拉.巴爾托克BelaBartok的《木頭王子》(TheWoodenPrince)、史特拉溫斯基(IgorStravinsky)的《彼得洛希卡》(Petrouchka)及Pulcinella,ErnstKrenek的《瑪儂》(Mannon),以及JohnAldenCarpenter的《摩天大樓》(Skyscrapers)。
1939-1944年Pia及PinoMlakars則將舞團帶入另一個活躍期,他們重建了塔伊歐尼(FilippoTaglioni)為其女兒瑪麗在1826年所編的《黑猩猩──巴西長臂猿》(Jocko,theBrazilianApe)作品,Mlakars夫妻也是首位使用阿貝希特.克努斯特(AlbrechtKnust)專屬舞譜紀錄者來紀錄其芭蕾的藝術指導。
二次大戰後,舞團的發展較不穩定,在不同的芭蕾教師或藝術指導的不同藝術目標要求下擺盪,1990年,KonstanzeVernon繼任為藝術指導,舞團改名為BavarianStateBallet,Vernon與其夫FredHoffmann已在1987年成立了基金會(HeinzBoslFoundation)來培育青年舞者,Vernon亦曾任慕尼黑芭蕾舞蹈學院院長,對芭蕾教育有一定貢獻。
自繼任為舞團藝術指導後,團內舞者人數及舞碼均有長足進步,經常應邀至國外演出,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1993年應邀赴紐約州立劇院(NewYorkStateTheater)演出兩週,目前「巴伐利亞國家舞蹈團」舞碼以古典舞作為堅實基礎,其中包括阿胥頓(FrederickAshton)的《女大不中留》、彼得.賴特(PeterWright)之經典本《吉賽兒》與瑪茲.耶克(MatsEk)的現代版本、RayBarra的《唐吉訶德》及《天鵝湖》、Wright的《睡美人》、約翰.奴麥爾(JohnNeumeier)的《胡桃鉗》及《仲夏夜之夢》,以及柯蘭可(JohnCranko)的《歐尼金》(Onegin)。
除此外,也強調與歐洲著名編舞家合作,另外也包括與美國編舞家如喬治.巴蘭欽(GeorgeBalanchine)、崔拉.沙普(TwylaTharp)、彼得.馬丁斯(PeterMartins)、耶羅米.羅賓斯(JermeRobbins)、露辛達.卻爾茲(LucindaChilds)與羅勃.福斯(RobertlaFosse)等之合作,舞團目前主要固定在PrinzregentenTheater,NationalTheater及theCuvilliesTheatre演出。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