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四 諸氣門下 喘(短氣、少氣、逆氣、哮)142】
經曰:諸病喘滿,皆屬於熱。
(寒則息遲氣微。
熱則息數氣粗。)
咳嗽上氣。
厥在胸中。
過在手陽明太陰。
氣有餘則喘咳。
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肺氣虛,則鼻塞不利。
少氣。
實則喘喝。
胸盈仰息。
秋脈不及,則令人喘。
呼吸少氣。
勞則喘息汗出。
邪入六腑,則身熱不得臥。
上為喘呼。
夜行則喘出於腎。
淫氣病肺。
有所墮恐。
喘出於肝。
淫氣害脾。
有所驚恐。
喘出於肺。
淫氣傷心。
渡水跌仆。
喘出於腎與骨。
肝脈若搏。
因血在脅下。
令人喘逆。
喘咳者。
是水氣並陽明也,不得臥。
臥則喘者。
是水氣之客也。
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
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息賁者。
死不治。
(二陽陽明也。
土不能生金,而心火復刑之則肺傷,故息上奔而喘。)
乳子中風熱。
喘鳴肩息者。
脈實大而緩則生。
急則死。
(乳子。
言產後以乳哺子時。
非嬰兒也。)
戴復庵云:有痰喘。
有氣急喘。
有胃氣虛喘。
有火炎上喘。
痰喘者。
凡喘便有痰聲。
氣急喘者。
呼吸急促而無痰聲。
胃氣虛喘者。
抬肩擷項。
喘而不休。
火炎上喘者。
乍進乍退。
得食則減。
食已則喘。
大概胃中有實火。
膈上有稠痰。
得食入咽。
墜下稠痰。
喘即暫止。
稍久食已入胃。
助其濕火。
痰再升上。
喘反大作。
俗不知此。
作胃虛治。
治以燥熱之藥者。
是以火濟火也。
趙養葵曰。
喘與短氣分,則短氣是虛。
喘是實。
然喘多有不足者。
短氣間有有餘者。
新病亦有本虛者。
不可執論也,如實喘者。
氣實脈盛。
呼吸不利。
肺竅壅塞。
右寸沉實。
宜瀉肺。
虛喘者。
先覺呼吸氣短。
兩脅脹滿。
右尺大而虛。
宜補腎,此腎虛証。
非新病虛者乎。
邪喘者。
由寒邪伏於肺中。
關竅不通。
呼吸不利。
若寸沉而緊,此外感也,亦有六部俱伏者宜發散,則身熱退而喘定脈出此鬱証。
人所難知。
非短氣中之有餘者乎。
又一等似火非火。
似喘非喘者。
諸陽氣浮。
無所依歸,故上氣而喘也,其人平日若無病。
但覺氣喘。
非氣喘也。
乃氣不歸源也。
不知者。
以其有火也誤以涼藥清之。
以其喘急難禁也又用四磨之類寬之。
下咽之後。
似覺稍寬。
少頃依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