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諸氣經義經氣臟氣五】
●天元紀大論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
●陰陽應象大論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本藏篇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於天者也。
●六節藏象論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
●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味酸,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其味苦,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其味甘,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其味辛,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其味鹹,其臭腐。
●天年篇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
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
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
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髮頗班白,平盛不搖,故好坐。
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
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
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
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
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虛空。
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脈度篇曰: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
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
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五藏生成篇曰: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肢八谿之朝夕也。
●海論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穀之海。
胃為水穀之海,衝脈為十二經之海,膻中為氣之海,腦為髓之海。
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和,不知調者害。
●五味篇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
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
●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神氣之所生也。
詳眼目門。
●衛氣篇曰: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
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
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
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動輸篇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
四街者,氣之徑路也。
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輪如環,莫知其紀,終而復始。
●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脈宗氣也。
詳脾胃門。
●邪客篇帝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岐伯曰:以候五臟。
心肺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脾有邪,其氣流於兩髀;腎有邪,其氣流於兩膕。
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經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病攣也。
●太陰陽明論曰:四肢皆稟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
詳脾胃門。
●五藏別論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
所謂五臟者,藏精神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
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能實也。
●平人絕穀篇曰:平人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實更虛,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則精神乃居。
●邪氣藏府病形篇帝曰:天寒地冰,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
詳面病門。
●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憂恚無言篇帝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
少師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
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詳聲瘖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