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28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卷二十二 針刺類 刺厥痺295】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22:18: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 卷二十二 針刺類 刺厥痺295

 

 

(《靈樞‧終始篇》《癲狂篇》《雜病篇》《寒熱病篇》《四時氣篇》《素問‧長刺節論》)

 

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

 

(《靈樞‧終始篇》。

 

厥論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凡刺熱厥者,久留其針則熱氣去,故可反為寒。

 

刺寒厥者,久留其針則寒氣去,故可反為熱。)

 

刺熱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

 

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一陽者,一刺陽也。

 

(二刺陰、一刺陽者,謂補其陰經二次,瀉其陽經一次,則陰氣盛而陽邪退,故可以治熱厥。

 

其二陽一陰者,亦猶是也,故可以治寒厥。)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飢則煩,飽則善變,取手太陰表裡,足少陰、陽明之經,肉 取滎,骨 取井、經也。

 

(《靈樞‧癲狂篇》。

 

風感於外,厥氣內逆,是為風逆。

 

身漯漯,皮毛寒栗也。

 

唏然時寒,氣咽抽息而噤也。

 

飢則煩,飽則變動不寧,風邪逆於內也。

 

手太陰表裡,肺與大腸也。

 

足少陰,腎也。

 

足陽明,胃也。

 

,寒冷也。

 

取滎取井取經,即指四經諸穴為言。

 

漯音磊。

 

唏音希。

 

音倩。)

 

厥逆為病也,足暴 ,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暖取足少陰, 取足陽明, 則補之,溫則瀉之。

 

(足暴 ,暴冷也。

 

胸若將裂,腸若刀切,懊 痛楚也。

 

煩不能食,氣逆於中也。

 

脈大小皆澀,邪逆於經也。

 

如身體溫暖,則當取足少陰以瀉之。

 

身體清冷,則當取足陽明以補之。

 

按足少陰則涌泉、然谷,足陽明則厲兌、內庭、解溪、豐隆,皆主厥逆。)

 

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脅咳而動手者,與背 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下胸二脅,謂胸之下,左右二脅之間也。

 

蓋即足厥陰之章門、期門,令病患咳,其脈動而應手者,是其穴也。

 

又當取之背 ,以手按之,其病立快者,乃其當刺之處,蓋足太陽經肺 、膈之間也。)

 

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 上以長針。

 

(此下四節,皆言厥逆兼証也。

 

內閉不得溲者,病在水臟,故當刺足少陰經之涌泉,築賓,足太陽經之委陽、飛陽、仆參、金門等穴。

 

上,即督脈尾 骨之上,穴名長強。

 

刺以長針,第八針也。

 

溲音搜。

 

音氐。)

 

氣逆,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也。

 

(太陰脾經,取隱白、公孫。

 

陽明胃經,取三裡、解溪。

 

厥陰肝經,取章門、期門。

 

甚則兼少陰、陽明而取之。

 

動者之經,謂察其所病之經而刺之也。)

 

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體重,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

 

(身漯漯,寒栗也。

 

言吸吸,氣怯也。

 

此皆精虛不能化氣,故當補足少陰腎經。)

 

短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補足少陰,去血絡也。

 

(此亦氣虛也,故宜補腎。

 

但察有血絡,則當去之。

 

按︰此二節皆屬氣虛,不補手太陰而補足少陰者,陽根於陰,氣化於精也。

 

治必求本,於此可見,用針用藥,其道皆然。)

 

厥,挾脊而痛者,至頂,頭沉沉然,目KT KT 然,腰脊強,取足太陽 中血絡。

 

(《靈樞‧雜病篇》。

 

厥在頭頂腰脊者,膀胱經病也,故當取 中血絡,即足太陽之委中穴。

 

KT 音荒。)

 

厥,胸滿面腫,唇漯漯然,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

 

(唇漯漯,腫起貌。

 

病而在面在胸及不能言者,以胃脈行於 頰,挾口環唇,循喉嚨下胸膈也,故當取足陽明經穴以治之。)

 

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 ,大便不利,取足少陰。

 

(厥氣走喉而不能言者,腎脈循喉嚨系舌本也。

 

手足 者,腎主水,陰邪盛也。

 

大便不利者,陰氣不化也。

 

故當取足少陰經穴。)

 

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氣,腹中HT HT ,便溲難,取足太陰。

 

(腹向向然,寒氣滯於脾也。

 

又HT HT 然,水穀不分之聲也。

 

便溲難,脾脈聚於陰器也。

 

故當取足太陰經穴。

 

HT 音斛。)

 

痿厥為四末束 ,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

 

(同前篇。

 

四末,四肢也。

 

束 ,攣束 亂也。

 

當刺四肢之穴,疾速解之,每日取之必二次。

 

甚至有不仁而痛痒無覺者,解之十日,必漸有知。

 

此法行之無休,待其病已而後可止針。

 

,美本切。)

 

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寒厥,取足陽明、少陰於足,皆留之。

 

(《靈樞‧寒熱病篇》。

 

熱厥者,陽邪有餘,陰氣不足也,故當取足太陰而補之,足少陽而瀉之。

 

寒厥者,陰邪有餘,陽氣不足也,故當取足陽明而補之,足少陰而瀉之。

 

補者,補脾胃二經以實四肢;瀉者,瀉水火二經以泄邪氣。

 

然必皆久留其針,則瀉者可去,補者乃至矣。

 

此當與上文首節二節終始篇義相參為用。)

 

舌縱涎下煩 ,取足少陰。

 

(此下三節,皆兼寒熱二厥而言也。

 

舌縱不收及涎下煩悶者,腎陰不足,不能收攝也,故當取足少陰經而補之。)

 

振寒洒洒,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 ,取手太陰。

 

(鼓頷,振寒鼓腮也。

 

凡此諸証皆陽氣不足之候,故當取手太陰肺經而補之。

 

頷,何敢切。)

 

刺虛者,刺其去也;刺實者,刺其來也。

 

(刺其去,追而濟之也。

 

刺其來,迎而奪之也。

 

衛氣行篇亦有此二句,詳經絡類二十五。)

 

厥痺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也,瀉陽補陰經也。

 

(同前篇。

 

厥必起於四肢,厥而兼痺,其氣上及於腹者,當取足太陰之絡穴公孫,足陽明之絡穴豐隆,以腹與四肢治在脾胃也。

 

然必視其主病者,或陰或陽而取之。

 

陽明多實故宜瀉,太陰多虛故宜補。)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痺,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素問‧長刺節論》。

 

筋上為故,病在筋上之故也。

 

刺分肉間,刺其痛處筋肉分理之間也,刺筋者不可中骨。

 

筋熱則氣至,故病已而止針。

 

炅,居永切,熱氣也。)

 

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痺,傷於寒濕,刺大分小分,多發針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

 

(肌痺者,痺在肉也。

 

大分小分,大肉小肉之間也,即氣穴論肉之大會為谷、小會為溪之義。

 

病在肌肉,其氣散漫,故必多發針而深刺之也。

 

無傷筋骨者,恐其太深致生他變。

 

如《終始篇》曰︰病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

 

正此之謂。

 

諸分盡熱者,陽氣至而陰邪退也,故可已病而止針。)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痺,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

 

(無傷脈肉為故,其故在勿傷脈肉也。

 

蓋骨痺之邪最深,當直取之,無於脈分肉分妄泄其真氣。

 

但針入之道,由大分小分之間耳。

 

必使骨間氣熱,則止針也。)

 

骨痺,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

 

(《靈樞‧寒熱病篇》。

 

骨痺者,病在陰分也。

 

支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者,亦病在陰分也。

 

真陰不足,則邪氣得留於其間,故當取三陰之經,察病所在而補之也。

 

按︰五邪篇曰︰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痺,取之涌泉、昆侖,視有血者盡取之。

 

與此互有發明,所當參閱,詳本類前二十五。)

 

著痺不去,久寒不已,卒取三裡(《靈樞‧四時氣篇》。

 

痺論曰︰濕氣勝者為著痺。

 

謂其重著難動,故云不去。

 

若寒濕相搏,久而不已,當猝取足陽明之三裡穴,溫補胃氣,則寒濕散而痺可愈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13:0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