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0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卷六 脈色類 諸脈証診法68】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12:19: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 卷六 脈色類 諸脈証診法68

 

 

(素問脈要精微論)

 

夫脈者血之府也,(府,聚也,府庫之謂也。

 

血必聚於經脈之中,故刺志論曰,脈實血實,脈虛血虛也。

 

然此血字,實兼氣為言,非獨指在血也。

 

故下文曰︰長則氣治,短則氣病。

 

又如逆順篇曰︰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也。

 

義可知矣。)

 

長則氣治,氣充和也。

 

短則氣病,(氣不足也。)

 

數則煩心,火熱盛也。

 

大則病進,(邪方張也。)

 

上盛則氣高,(寸為上,上盛者,邪壅於上也。

 

氣高者,喘滿之謂。)

 

下盛則氣脹,(關尺為下,下盛者邪滯於下,故腹為脹滿,)代為氣衰,(脈多變更不常者曰代,氣虛無主也。)

 

細則氣少,(脈來微細,正氣不足也。)

 

澀則心痛,(澀為血少氣滯,故為心痛。)

 

渾渾革至如涌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渾渾,濁亂不明也。

 

革至,如皮革之堅 也。

 

涌泉,其來汨汨無序,但出不返也。

 

若得此脈而病加日進,色加憔弊,甚至綿綿如瀉漆,及如弓弦之斷絕者,皆真氣已竭,故死。

 

綿音眠。

 

,硬同。)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粗大者,浮洪之類,陽實陰虛,故為內熱。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來疾者,其來急也。

 

去徐者,其去緩也。

 

上實者,寸盛也。

 

下虛者,尺弱也。

 

皆陽強之脈,故為陽厥頂巔之疾。

 

滑伯仁曰︰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別也。

 

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

 

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

 

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

 

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

 

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

 

應曰至,息曰止也。)

 

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

 

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

 

(來之徐,上之虛者,皆陽不足也。

 

陽受風氣,故陽虛者必惡風,而惡風之中人,亦必陽氣受之也。

 

惡,上去聲,下入聲。)

 

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

 

(沉細者,腎之脈體也,兼數則熱,陰中有火也,故為少陰之陽厥。)

 

沉細數散者,寒熱也。

 

(沉細為陰,數散為陽,陰脈數散,陰不固也。

 

故或入之陰,或出之陽,而為往來寒熱。)

 

浮而散者為 仆。

 

(浮者陰不足,散者神不守,浮而散者陰氣脫,故為 仆也。

 

,雄絹切,眩運也。)

 

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

 

(脈浮為陽,而躁則陽中之陽,故但浮不躁者,皆屬陽脈,未免為熱。

 

若浮而兼躁,乃為陽極,故當在手。

 

在手者,陽中之陽,謂手三陽經也。

 

此與終始篇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義同。

 

詳見針刺類二十九。)

 

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

 

(沉細為陰,而靜則陰中之陰,故脈但沉細者,病在陰分,當為骨痛。

 

若沉細而靜,乃為陰極,故當在足。

 

在足者,陰中之陰,謂足三陰經也。)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數動者,陽脈也。

 

數動一代者,陽邪傷其血氣也。

 

故為泄及便膿血。

 

,泄同。)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

 

(脈失其常曰過,可因切而知也。

 

陽有餘則血少,故脈澀。

 

陰有餘則血多,故脈滑。)

 

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陽有餘者,陰不足也,故身熱無汗。

 

陰有餘者,陽不足也,故多汗身寒。

 

以汗本屬陰也。)

 

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陽余無汗,以表實也。

 

陰余身寒,以陰盛也。

 

陰陽有餘,陰邪實表之謂也。)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

 

(此下言察病之法,當推求於脈以決其疑似也。

 

凡病若在表而欲求之於外矣,然脈則沉遲不浮,是在內而非外,故知其心腹之有積也。

 

推音吹,諸釋作推展之推者非。)

 

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

 

(凡病若在裡而欲推求於內矣,然脈則浮數不沉,是在外而非內,故知其身之有熱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凡推求於上部,然脈止見於上,而下部則弱,此以有升無降,上實下虛,故腰足為之清冷也。)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凡推求於下部,然脈止見於下,而上部則虧,此以有降無升,清陽不能上達,故為頭項痛也。

 

或以陽虛而陰湊之,亦為頭項痛也。

 

按︰此二節,甲乙經以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似與上文相類而順。

 

但既曰下而不上,則氣脈在下,何以腰足反清?且本經前二節反言之,後二節順言之也,一反一順,兩得其義,仍當以本經為正。)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痺也。

 

(按之至骨沉,陰勝也。

 

脈氣少者,血氣衰也。

 

正氣衰而陰氣盛,故為是病。

 

痺義見疾病類六十七。)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12:40 , Processed in 0.18946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