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2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玉如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5 15:02:22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2-9-2 11:28 編輯

玉如意



玉如意...


132mm x 14~28mm x 3~5mm


白玉,橘黃色沁。


如意頭浮雕雙蝠、「壽」字及如意紋飾。


中央方塊浮雕魑龍紋飾。


首方塊浮雕「祿」字。


整體即為「福」「祿」「壽」三寶如意。

 

『如意』補充資料:
  

「處處座之旁,率陳如意常。」


這是乾隆皇帝當年所作詩句,所描寫的是在宮中隨處可見、琳瑯滿目的如意。
  

提起如意,我們一定會想到它長長的S型曲柄、上連靈芝式柄首的造型,作為一種具有吉祥寓意的傳統工藝美術品為人們所熟悉。
  

「不過,也許很多人都不會想到, 精美絕倫的如意與今天我們日常生活中俗稱的『癢癢撓兒』、古代文獻裡多稱的『爪杖』這樣的搔背工具之間,還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親緣關係。」
  

「如意」之所以被用來命名「爪杖」還要從一種印度佛教僧侶的用具說起。

「這種用具梵語名為阿那律,本意為『無滅』、『無貧』,在《優婆塞戒經》、《四分律》等佛教典籍中與挖耳勺、刮舍刀等並列,為南亞次大陸佛教徒隨身裝備之一,其功用據說就是用來撓背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漢譯過程中,其名字被直接直譯作「如意」,既未取音、也未取義,頗為耐人尋味。

 

「可能是因為當時的爪杖,做成人手指爪的樣子,並可長三尺許,當背脊有癢而撓不到的時候,用爪杖撓抓,如人之意,所以才起了這個名字吧。」
  

關於「如意」是從印度引入中國的說法流傳,但這種說法是不確切的,佛教於漢代傳入我國,然而中國至少在漢代之前就已經有了「爪杖」。
  

「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在引述三國時期《胡綜別傳》時,稱孫權曾掘得秦始皇所埋的『一白玉如意』;

 

此外,近年在山東曲阜魯國故城,也出土了兩件當為目前中國最早的如意實物遺存—形狀酷似搔癢爪杖的東周牙彫殘器。

 

這都說明了中國至少在東周時就已經出現了『如意』 或『爪杖』。
  

「不過,『如意』也的確借助佛教的推廣進一步發展起來的。」,魏晉南北朝時,各代帝王都崇尚佛教,這使得本為撓癢之物、似乎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爪 杖」,也像佛教僧侶的隨身裝備一樣,成了貴族士人用以顯示身份和個性的隨身之物。
  

「但不管它派生出多少用途,至少到唐代,它的撓癢功能尚未消失。而唐代也就成為『如意』與『爪杖』分離的轉折點,此後,『爪杖』就是專指搔背的工具,製作簡單、形態原始;

 

而『如意』則特指新型美觀而無實用價值的一類,製作愈發 精工,專供陳設賞玩的工藝品。」
  

明清時期,如意是最好的吉祥之物,其製作不斷興盛,而清代帝王對如意的推崇也達到了歷史的高峰。據介紹,在《乾隆御製詩》中,收錄了不少關於如意的詩篇。

 

「在乾隆皇帝看來,如意不僅是吉祥之物,可掛牆壁、佐文房、置座旁,更是一種『代語不須言』的代言之物,在臨朝或與大臣談話時,有如意在手,便可心情舒暢、妙語迭出。
  

宮中各種儀仗過於威嚴,只有如意才可自由閒適地發揮自我。

 

『指揮侍臣聽,那識意中存』便形象地反映出乾隆手持如意和群臣議政或閒談時的自豪之情。

 

因此,乾隆皇帝把如意看作是「佳朋」,並經常琢磨如意的質地、造型及內在含義。

 

同時,從乾隆的御製詩中,還可以看出,乾隆皇帝最喜歡的是竹根、檀木、 白玉和仿古銅器如意,曾下令宮中造辦處製作。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anakus-moonlight/article?mid=15301&prev=15474&next=14551&l=f&fid=62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廉貞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3 23:5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