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10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匱玉函經二注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証治第七09】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9 14:08: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金匱玉函經二注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証治第七09

 

 

(論三首脈証四條方十五首)

 

〔補注〕嘉言云:金匱於肺痿、肺癰二証,則徹土綢繆。

 

治之於早。

 

然先從脈辨其數虛數實。

 

欲從口辨其吐沫乾燥。

 

然更出一捷要之法。

 

謂咳嗽之初。

 

即見上氣喘急者,乃外受風寒所致,其脈必浮。

 

宜從越婢加半夏之法。

 

及小青龍加石膏之法。

 

亟為表散。

 

不爾即是肺癰、肺痿之始基,故以咳嗽上氣病証。

 

同敘於肺癰、肺痿之下,而另立痰飲咳嗽本門。

 

原有深意。

 

見咳而至於上氣。

 

即是肺中壅塞。

 

逼迫難安。

 

尚何等待。

 

不急散邪下氣以清其肺乎。

 

然亦分表裡虛實為治。

 

不當誤施。

 

轉增其困矣。

 

再論肺癰、肺痿之病。

 

皆燥病也。

 

肺稟清肅之令。

 

乃金寒水冷之臟。

 

火熱熏灼。

 

久久失其清肅而變為燥。

 

肺中生癰,其津液全裹其癰。

 

不溢於口,故口中辟辟然乾燥。

 

肺熱成痿,則津液之上供者,悉從燥熱化為涎沫濁唾。

 

証多不渴。

 

較胃中津液盡傷。

 

母病累子之痿。

 

又大不同。

 

只是津液之上輸者,變為唾沫。

 

肺不沾其惠澤爾。

 

若夫痿病。

 

津液不能滅火。

 

反從火化。

 

累年積歲。

 

肺葉之間。

 

釀成一大火聚。

 

以清涼投之。

 

捍格不入矣。

 

然雖捍格。

 

固無害也。

 

設以燥熱投之。

 

以火濟火,其人有不坐斃者乎。

 

半夏燥藥也。

 

投入肺中。

 

轉增其患。

 

自不待言。

 

但清涼既不能入。

 

惟燥與燥相得。

 

乃能入之,故用半夏之燥。

 

入清涼生津藥中,則不但不燥。

 

轉足開燥,其濁沫隨逆氣下趨。

 

久久津液之上輸者,不結為涎沫,而肺得沾其漬潤。

 

痿斯起矣。

 

人但知半夏能燥津液。

 

孰知善用之。

 

即能驅所燥之津液乎。

 

此精蘊也。

 

總按肺為嬌臟。

 

肺氣素為形寒飲冷而受傷。

 

久久出汗過多而不瘥。

 

氣餒不振。

 

即為肺痿,其風傷皮毛。

 

無傷血脈。

 

風熱相搏。

 

氣血稽留。

 

遂為肺癰、肺痿多涎沫。

 

乃至便下濁沫。

 

肺癰膿血。

 

乃至便下膿積。

 

凡胃強能食而下傳者,皆不死也。

 

夫血熱則肉敗。

 

營衛不行,必將為膿,是以金匱以通行營衛為第一義。

 

欲治其子。

 

先健其母。

 

胃中津液。

 

尤貴足以上供而無絕乏。

 

後世諸方。

 

錯出不一。

 

不明大意。

 

今閱金匱十五方。

 

固已用之不盡矣。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

 

肺痿之病。

 

從何得之。

 

師曰:或從汗出。

 

或從嘔吐。

 

或從消渴。

 

小便利數。

 

或從便難。

 

又被快藥下利。

 

重亡津液,故得之。

 

曰寸口脈數,其人咳。

 

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

 

若口中辟辟燥。

 

咳即胸中隱隱痛。

 

脈反滑數。

 

此為肺癰。

 

咳唾膿血。

 

脈數虛者為肺痿。

 

數實者為肺癰。

 

〔補注〕按嘉言云:人身之氣。

 

稟命於肺。

 

肺氣清肅,則周身之氣。

 

莫不服從而順行。

 

肺氣壅濁,則周身之氣。

 

易致橫逆而犯上,故肺癰者,肺氣壅而不通也。

 

肺痿者,肺氣痿而不振也。

 

才見久咳。

 

先須防此兩証。

 

肺癰由五臟蘊崇之火。

 

與胃中停蓄之熱。

 

上乘乎肺。

 

肺受火熱熏灼。

 

血為之凝。

 

痰為之裹。

 

遂成小癰。

 

所結之形漸長,則肺日脹而脅骨日昂。

 

乃至咳聲頻並。

 

痰濁如膠。

 

發熱畏寒。

 

日晡尤甚。

 

面紅鼻燥。

 

胸生甲錯。

 

始先即能辨其脈証。

 

屬表屬裡。

 

極力開提攻下。

 

無不愈者,迨至血化為膿。

 

肺葉朽壞。

 

傾囊吐出。

 

始識其証。

 

十死不救。

 

嗟無及矣。

 

間有癰小氣壯。

 

胃強善食,其膿不從口出。

 

或順趨肛門。

 

或旁穿脅肋。

 

仍可得生。

 

然不過十中二三耳。

 

仲景治法最精。

 

用力開提於未成膿之先。

 

今人施於既成膿之後,其有濟乎。

 

肺痿者,其積漸已非一日,其寒熱不止一端。

 

總由胃中津液不輸於肺。

 

失其所養。

 

轉枯轉燥。

 

然後成之。

 

蓋肺金之生水。

 

精華四布者,全藉胃。

 

土津液之富。

 

上供罔缺。

 

但胃中津液暗傷之竇最多。

 

粗工不知愛護。

 

或腠理素疏。

 

無故而大發其汗。

 

或中氣素餒。

 

頻吐以傾倒其囊。

 

或痺或消中。

 

飲水而渴不解。

 

泉竭自中。

 

或腸枯便秘。

 

強利以求其快。

 

漏卮難繼。

 

只此上供之津液。

 

坐耗歧途。

 

於是肺火日熾。

 

肺熱日深。

 

肺中小管日窒。

 

咳聲以漸不揚。

 

胸中脂膜日干。

 

咳痰艱於上出。

 

行動數武。

 

氣即喘鳴。

 

沖擊連聲。

 

痰始一應。

 

金匱治法。

 

貴得其精意。

 

大要緩而圖之。

 

生胃津。

 

潤肺燥。

 

下逆氣。

 

開積痰。

 

止濁唾。

 

補真氣。

 

以通肺之小管。

 

散火熱。

 

以復肺之清肅。

 

如半身痿廢。

 

及手足痿軟。

 

治之得法。

 

亦能復起,而肺近在胸中。

 

呼吸所關。

 

可不置力乎。

 

肺癰屬在有形之血。

 

血結宜驟攻。

 

肺痿屬在無形之氣。

 

氣傷宜徐理,故癰為實。

 

誤以肺痿治之,是為實實。

 

痿為虛。

 

誤以肺癰治之,是為虛虛。

 

此辨証用藥之大略也。

 

然兩手寸口之脈。

 

原為手太陰肺脈。

 

此云寸口脈數。

 

云滑數。

 

云數實數虛。

 

皆指左右三部統言。

 

非如氣口獨主右關之上也,其人咳。

 

口中反有濁唾涎沫。

 

頃之遍地者為肺痿。

 

言咳而口中不乾燥也。

 

若咳而口中辟辟燥,則是肺已結癰。

 

火熱之毒。

 

出現於口。

 

咳聲上下。

 

觸動其癰。

 

胸中即隱隱而痛。

 

其脈必見滑數有力。

 

正邪氣方盛之癥也。

 

數虛數實之脈。

 

以之分別肺痿肺癰。

 

是則肺痿當補。

 

肺癰當瀉明矣。

 

問曰:病咳逆。

 

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

 

吐之則死,其脈何類。

 

師曰:寸口脈微而數。

 

微則為風。

 

數則為熱。

 

微則汗出。

 

數則惡寒。

 

風中於衛。

 

呼氣不入。

 

熱過於榮。

 

吸而不出。

 

風傷皮毛。

 

熱傷血脈。

 

風舍於肺,其人則咳。

 

口乾喘滿。

 

咽燥不渴。

 

多唾濁沫。

 

時時振寒。

 

熱之所過。

 

血為之凝滯。

 

蓄結癰膿。

 

吐如米粥。

 

始萌可救。

 

膿成則死。

 

〔補注〕按嘉言云:肺癰之脈。

 

既云滑數。

 

此復云微數者,非脈之有不同也。

 

滑數者,已成之脈。

 

微數者,初起之因也。

 

初起左右三部脈微。

 

知其衛中於風而自汗。

 

左右三部脈數。

 

知為榮吸其熱而畏寒。

 

然風初入衛。

 

尚隨呼氣而出。

 

不能深入。

 

所傷者不過在於皮毛。

 

皮毛者肺之合也。

 

風由所合以漸舍於肺俞,而咳唾振寒。

 

茲時從外入者,從外出之易易者,若夫熱過於榮。

 

即隨吸氣所入。

 

不出而傷其血脈矣。

 

衛中之風。

 

得榮中之熱。

 

留戀固結於肺葉之間。

 

乃致血為凝滯。

 

以漸結為癰膿,是則有形之敗濁,必從瀉法而下驅之。

 

使其邪毒隨驅下移。

 

入胃入腹入腸。

 

再一驅。

 

即盡去不留矣。

 

安在始萌不救。

 

聽其膿成而腐敗耶。

 

上氣。

 

面浮腫。

 

肩息,其脈浮大不治。

 

又加利尤甚。

 

〔補注〕肺為氣之總司。

 

主呼吸者也。

 

今云上氣至於面浮腫。

 

至為肩息,是其肺氣壅逆,而肩為動搖矣,何也?肺之所畏者,火也。

 

設中焦邪實。

 

阻其升降,而炎上之性。

 

有加無已,則所呼之氣。

 

邪有以助之,而所吸之氣不復下達。

 

遂使出入息肩矣。

 

加以脈浮大。

 

火勢方張。

 

本體既衰,而邪削更甚。

 

又何法可令其內還而下趨乎,故不治也。

 

然猶有可圖者,庶幾中土尚培。

 

生氣未絕耳。

 

若加利為尤甚也。

 

上氣喘而燥者,屬肺脹。

 

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補注〕同一上氣也。

 

此則作喘而不息肩者,正以皮毛乃肺之合。

 

為邪所蔽。

 

遂令肺氣不得外達,故寒傷營者,亦作喘也。

 

彼燥陰也。

 

上氣何以復燥。

 

肺氣既塞。

 

遂令下流不化。

 

水既不化。

 

又令木氣不疏。

 

此皆以母病而兼及於子也。

 

一發其汗,則塞者得以外通矣。

 

逆者得以下達矣,故曰愈也。

 

肺痿。

 

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

 

小便數。

 

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製下故也。

 

此為肺中冷,必眩。

 

多涎唾。

 

甘草乾薑湯以溫之。

 

若服湯已。

 

渴者,屬消渴。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炮)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

 

分溫再服。

 

〔補注〕嘉言云肺熱,則膀胱之氣化亦熱。

 

小便必赤澀而不能多。

 

若肺痿之候。

 

但吐涎沫而不咳。

 

復不渴。

 

反遺尿而小便數者,何其與本病相反也,必其人上虛不能製下。

 

以故小便無所收攝爾。

 

此為肺中冷。

 

陰氣上巔。

 

侮其陽氣,故必眩。

 

陰寒之氣。

 

凝滯津液,故多涎唾。

 

若始先不渴。

 

服溫藥即轉渴者,明是消渴飲一溲二之証。

 

更當消息之矣。

 

愚按︰肺寒。

 

上虛也。

 

便數。

 

下虛也。

 

聖人只溫其中。

 

豈非以補其母,則子自安。

 

總司之地溫,而膀胱亦溫。

 

下泉無洌彼之患矣。

 

咳而上氣。

 

喉中水雞聲。

 

射干麻黃湯主之。

 

射干麻黃湯方 射干(三兩) 麻黃(四兩) 生薑(四兩) 細辛(三兩)紫菀(三兩) 款冬花(三兩) 五味子(半升) 大棗(七枚) 半夏(半升洗)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

 

先煮麻黃二沸。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補注〕嘉言云:上氣聲如水雞。

 

明系痰阻其氣爾。

 

阻之務在去之,而仲景不專於去痰者,以肺受風寒。

 

主氣之司。

 

已為邪困而不能自持。

 

莫若主於發表,而佐以潤燥下氣開痰四法。

 

聚於一方內。

 

以分解其邪。

 

不使之合。

 

此因証定藥之大法也。

 

咳逆上氣。

 

時時唾濁。

 

但坐不得眠。

 

皂莢丸主之。

 

皂莢丸方 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

 

蜜丸如梧子大。

 

以棗膏和湯服三丸。

 

日三夜一服。

 

〔補注〕經謂上氣者,陰氣在下。

 

陽氣在上。

 

諸陽氣浮。

 

無所依從也。

 

今咳逆上氣,是濁氣上干。

 

清虛之位。

 

反為濁陰所據,故雖時時唾,而濁不為唾減也。

 

皂莢性能驅濁,其刺又能攻堅,且得直達患處。

 

用意神巧。

 

誠不可思議者,嘉言云:大熱之毒。

 

聚結於肺。

 

表之溫之。

 

曾不少應。

 

堅而不可攻者,用此丸豆大三粒。

 

朝三服。

 

暮一服。

 

吞適病所。

 

如棘針遍刺。

 

四面還攻。

 

如是多日。

 

庶幾無堅不入。

 

聿成蕩滌之功。

 

不可以藥之微賤而少之也。

 

胸中手不可入。

 

即謂為代針丸可矣。

 

咳而脈浮者,濃朴麻黃湯主之。

 

濃朴麻黃湯方 濃朴(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乾薑(二兩) 細辛(二兩) 小麥(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

 

先煮小麥熟。

 

去滓。

 

內諸藥。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補注〕嘉言云:若但咳而脈浮,則外邪居多。

 

全以散邪為主。

 

用法即於小青龍湯中去桂枝、芍藥、甘草、加濃朴、石膏、小麥。

 

仍從肺病起見。

 

所以桂枝之熱。

 

芍藥之收。

 

甘草之緩。

 

概示不用,而加濃朴以下其氣。

 

石膏以清熱。

 

小麥引入胃中。

 

助其升發之氣。

 

一舉而表解脈和。

 

於以置力於本病。

 

然後破竹之勢可成爾。

 

一經裁酌。

 

直使小青龍載肺病騰空而去。

 

神哉。

 

咳而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澤漆湯方 半夏(半升) 紫參(五兩一作紫菀) 澤漆(三升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薑(五兩)白前(五兩) 甘草(三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桂枝(三兩) 上九味, 咀。

 

內澤漆汁中。

 

煮取五升。

 

溫服五合。

 

至夜盡。

 

〔補注〕浮為在表。

 

沉為在裡。

 

表裡二字。

 

與傷寒之表裡大殊。

 

表者邪在衛。

 

即肺之 表也。

 

裡者邪在榮。

 

即肺之裡也。

 

熱過於榮。

 

吸而不出,其血必結。

 

血結則痰氣必 為外裹,故用澤漆之破血為君。

 

加入開痰下氣。

 

清熱和榮諸藥。

 

俾堅壘一空。

 

元氣不損。

 

製方之妙若此。

 

火逆上氣。

 

咽喉不利。

 

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湯方 麥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八升,煮取六升。

 

溫服一升。

 

日三。

 

夜一服。

 

〔補注〕嘉言云:胃中津液枯燥。

 

虛火上炎之証。

 

治本之良法也。

 

夫用降火之藥而火反升。

 

用寒涼之藥而熱轉熾者,徒知與火熱相爭。

 

未思及必不可得之數。

 

不惟無益,而反害之。

 

凡肺病有胃氣則生。

 

無胃氣即死。

 

胃氣者,肺之母氣也。

 

本草有知母之名者,謂肺藉其清涼。

 

知清涼為肺之母也。

 

有貝母之名者,謂肺藉其豁痰。

 

實豁痰為肺之母也。

 

然屢施於火逆上氣。

 

咽喉不利之証而屢不應。

 

名不稱矣。

 

孰知仲景有此妙法。

 

於麥冬、人參、甘草、粳米大補中氣。

 

大生津液隊中。

 

增入半夏之辛溫一味,其利咽下氣。

 

非半夏之功。

 

實善用半夏之功。

 

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肺癰喘不得臥。

 

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熬令色黃搗丸如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

 

取二升。

 

去棗。

 

內葶藶。

 

煮取一升。

 

頓服。

 

〔補注〕此治肺癰吃緊之方也。

 

肺中生癰。

 

不瀉何待。

 

恐日久癰膿已成。

 

瀉之無益。

 

日久肺氣已索。

 

瀉之轉傷。

 

惟血結而膿未成,當急以瀉肺之法奪之。

 

況喘不得臥。

 

不云甚乎。

 

咳而胸滿振寒。

 

脈數。

 

咽乾不渴。

 

時濁唾腥臭。

 

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桔梗湯主之。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又方(此方系宋人所增並錄之以備用) 桔梗 貝母 當歸 栝蔞仁 枳殼 薏苡仁 桑白皮 百合(各一錢五分)五味子 葶藶 地骨皮 甘草節 知母 防己 黃耆杏仁(各五分用清水煎服) 〔補注〕肺癰由熱結而成,其濁唾腥臭。

 

因熱瘀而致,故咳而胸滿,是肺不利也。

 

振寒。

 

陰鬱於裡也。

 

咽乾不渴。

 

阻滯津液也。

 

彼邪熱搏聚。

 

固結難散之勢。

 

用桔梗開之以散其毒。

 

甘草解之以消其毒。

 

庶幾可圖。

 

無使滋蔓。

 

即至久久吐膿之時。

 

亦仍可用此湯者,一以桔梗可開之使下行。

 

亦可托之俾吐出。

 

一以甘草可以長血肉。

 

更可以益金母也。

 

咳而上氣。

 

此為肺脹,其人喘。

 

目如脫狀。

 

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

 

先煮麻黃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補注〕咳而上氣,則其氣之有沖而不下可知矣,其咳之相連而不已可知矣。

 

此皆屬肺之脹使之也。

 

邪入於肺則氣壅。

 

肺壅則欲不喘不可得。

 

惟喘極故目如脫。

 

所以狀脹與喘之至也。

 

脈浮邪也。

 

兼大則邪實,而所以遺害於肺。

 

正未有已。

 

故必以辛熱發之。

 

亦兼以甘寒佐之。

 

使久合之邪。

 

渙然冰釋。

 

豈不快乎。

 

然久蓄之飲。

 

何由得泄,故特加半夏於越婢湯中。

 

一定之法也。

 

肺脹。

 

咳而上氣。

 

煩躁而喘。

 

脈浮者,心下有水。

 

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小青龍東加石膏湯方 麻黃(三兩) 細辛(三兩) 芍藥(三兩) 乾薑(三兩)甘草(三兩) 桂枝(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強人服一升。

 

羸者減之。

 

日三服。

 

小兒服四合。

 

〔補注〕此條証與上條無異。

 

所異者加躁。

 

脈但浮爾。

 

然前條躁者欲作風水。

 

此條躁者心下有水。

 

可見躁為陰躁,而水為陰之至也。

 

君主之地。

 

水氣上凌。

 

豈細故耶,故前方於麻黃以杏仁易石膏。

 

加薑、棗。

 

發散之力微且緩。

 

此於麻桂藥中加石膏,其力轉猛。

 

然監以芍藥、五味、乾薑,其勢下趨水道。

 

不至過汗也。

 

然後知小青龍亦能翻江倒海。

 

引水潛藏。

 

不若大青龍之騰雲致雨也。

 

夫越婢湯有石膏、半夏。

 

小青龍方有半夏。

 

無石膏。

 

觀二方所加之意。

 

全重此二物協力建功。

 

石膏清熱。

 

藉辛溫亦能豁痰。

 

半夏豁痰。

 

藉辛涼亦能清熱。

 

不然石膏可無慮。

 

半夏不在所禁乎。

 

仲景加減一味。

 

已見因心化裁矣。

 

肺癰胸滿脹。

 

一身面目浮腫。

 

鼻塞清涕出。

 

不聞香臭。

 

酸辛。

 

咳逆上氣。

 

喘鳴迫塞。

 

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補注〕經云,是動則病肺脹滿。

 

膨膨然而喘咳。

 

胃氣不升。

 

大腸之氣亦不降,則鼻塞不聞香臭。

 

遂使周身腫浮。

 

有種種之証也。

 

然此表証尚多。

 

豈可專瀉。

 

不知肺癰始因邪由外入。

 

及其成癰,則証復自內顯出,故論其常,當升散開提者,且未可下奪。

 

論其亟當下奪者,倘牽製於外。

 

反昧膿成則死之大戒。

 

安得不審所輕重哉。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06:34 , Processed in 0.34376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