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卷中 嘔吐噦下利病脈証治第十七18】
問曰:病患脈數,數為熱。
(脈弦者虛也以下,脈經為別條。)
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朱〕此 為吐家而設大戒,非特指胃反言也。
按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証,不可攻之,其理一也。
又按脈經所載,有出於本經之外者,宜參閱,今拈一條。
曰:夫吐家,脈來形狀如新臥起,噦而腹滿。
按此條恐是錯出,似宜在橘皮湯條上。
茱萸湯方(本草,圖經引,人參一兩,生薑一大兩,大棗二十枚。)
半夏瀉心湯方(按再煮,當作再煎。)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按大棗十二個,當作十二枚。)
嘔吐而病在膈上。
(外台,後下,有必字。)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
按尤氏曰:或云,嘔與身熱為邪實,厥利脈弱為正虛,虛實互見,故曰難治,四逆湯,舍其標,而治其本也,亦通。
此說不是,姑存之。
嘔而發熱者。
証治準繩曰:金匱方。
(云云)潔古,用小柴胡湯,加青黛,以薑汁打糊丸,名清鎮丸,治嘔吐脈弦頭痛,蓋本諸此。
(按保命集,名青鎮丸。)
大半夏湯方(本草,圖經引,半夏三升,二百四十遍,大觀本,作一百四十遍,政和本,作一百二十遍,二升半,並作三升半,余分再服,作日再,下有亦治膈間支飲句。)
按魏氏曰:服後多煮白蜜,去其寒,而用其潤,俾粘膩之性,流連於胃底,不速下行,而半夏人參之力,可以徐斡旋於中,其意固微矣哉,此說頗巧,然不如李升璽之穩貼。
醫心方,範汪方,治胸中乏氣而嘔欲死方。
人參(二兩) 茯苓(二兩) 生薑(三兩) 白蜜(五合) 半夏(三升洗) 凡五物,入蜜,內六升水中,撓之百遍,以餘藥合投中,煮得三升,分四服。
禁冷食,治乾嘔,亦用此,本草,圖經云,李絳兵部手集,療反胃嘔吐無常,粥飲入口即吐,困弱無力,垂死者。
以上黨人參二大兩,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熱頓服,日再,兼以人參汁煮粥與服。
又經驗後方,治大人小兒,不進乳食,和氣去痰,人參四兩,半夏一兩,生薑汁熬一宿,曝乾為末,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後,生薑湯吞下。
御藥院方,橘皮枳殼湯,治胸膈氣痞,短氣噎悶,不得升降。
枳殼(麩炒去穰) 半夏(不製各二兩) 陳皮(不去白三兩) 人參(一兩) 上四味,用泉水五大升,入白沙蜜四兩調勻,用勺揚藥水,二百四十遍。
煮取一大升,去滓,分作三服,一日當服盡,食後服之。
食已即吐者。
按高世械曰,食已即吐者,非宿谷不化之胃反,乃火熱,攻沖之吐逆,沈氏曰:此方,脾胃乾結者宜之,當與上不可下之條,反復互看,始得仲景前後之意,朱氏曰:胃反,病在下脘,因無陽氣化谷,故食久反出,今即吐,明有實邪壅阻中脘,不能容谷,若邪阻上脘,並不能食矣,此諸說足與金鑒相發,然先兄曰:此証胃中舊有積滯,故新穀入則不能相容,霎時變出也,古人屬火之說,恐為強解,此說為核,且朱氏謂胃反病在下脘者誤。
蓋胃反,胃中無物相得激,故食下暫安,而後出也,此方用甘草,取之能緩上迫,遽引大黃令下達耳,先兄又曰。
千金: 用單甘草湯,治服湯嘔逆,不入腹者,正此湯用甘草之意,又按金鑒,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已而吐者火也,此寒火二字,改為虛實,其理自通,尤氏又曰,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以開提肺氣,使上竅通,而下竅亦通,與大黃甘草湯之嘔吐,法雖異,而理可通也,亦是。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
按此條証,中焦蓄水,氣液為之壅遏,不能升騰滋養,故使渴欲飲水,李氏以為津液亡者,誤矣。
(宜參傷寒論輯義,五苓散條。)
又此方,桂枝佐苓朮等,以溫散水飲,生薑以降逆氣,尤氏以為散邪氣者,亦誤矣。
茯苓澤瀉湯方 外台: 集驗,茯苓小澤瀉湯。
(按醫心方,引經心方,名茯苓湯。)
聖濟: 治胃反吐逆,發渴飲水,茯苓飲方。
於本方,去生薑,加乾薑。
又治心脾壅滯,暴渴引飲,茯苓飲方。
於本方,去生薑,加黃連,大黃,小麥。
宣明,桂苓白朮丸,治消痰逆,止咳嗽,散痞滿壅塞,開堅結痛悶。
於本方,加半夏,紅皮。
(用乾生薑)為末,麵糊為丸,如小豆大,生薑湯下二三十丸,日三服,吐後,渴欲得水。
而貪飲者。
按此條病輕藥重,殊不相適,柯氏以此湯,移置於太陽下編文蛤散條,仍考此條,乃是文蛤散証,彼此相錯渴篇曰,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可以互癥矣,但兼主微風脈緊頭痛一句,即湯方所主也。
半夏乾薑散方 按半夏散,不能散服者,水煮,此方漿水服,俱是取於不戟咽乎,後世有煮散法,其理自異。
聖惠,治冷痰飲,胸膈氣滿,吐逆不思飲食方。
於本方,加丁香,以生薑粥飲,調下一錢。
(半夏二兩,餘並一兩。)
又治痰逆,暖胃口,惡飲食方。
於本方。
(各半兩) 加白礬。
(一兩燒灰)為末,以生薑汁煮麵糊和,圓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薑棗湯下二十丸。
生薑半夏湯方 按此湯一升分四服,殊與常例不同,傷寒蘊要曰,凡嘔而不止者,服藥宜徐徐呷下,不可急也,蓋其義也。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
按乾嘔與噦,自是二証,蓋言乾嘔若噦也,魏氏曰:為病之淺者言之也,若夫病之深,陽氣微弱之甚者,則非四逆不足以取效也,或者先用此,以順行其氣,而後與以四逆,亦次第淺深之治也,此說失當。
橘皮湯方 十便良方,指迷,橘皮甘草湯,治若身大熱,背微惡寒,心中煩悶,時時欲嘔,渴不能飲,頭目昏痛,惡見日光。
遇涼稍清,起居如故,此由飲食失宜,胃中空虛,熱留胃口,其脈虛大而數,謂之中暑。
於本方,加甘草。
橘皮竹茹湯方 千金翼,竹茹湯,主噦方。
於本方,去人參,大棗,加半夏,紫蘇。
三因,橘皮竹茹湯,治胃熱多渴,嘔噦不食。
於本方,去大棗,加茯苓,枇杷葉,麥門冬,半夏。
衛生家寶,人參竹茹湯,治一切呃逆,及治傷寒中暑等吐。
於本方,去大棗,加半夏。
活人事証方後集,橘皮湯,治中暑痰逆惡寒。
(即本方) 傷寒蘊要,橘皮竹茹湯,治胃中壅熱,而噦嘔者。
於本方,去參,薑,棗,加半夏,茯苓,黃連,葛根。
傷寒大白,人參橘皮竹茹湯,治胃虛呃逆。
於本方,去大棗,加濃朴,半夏,藿香。
〔余述〕嘔吐之証,其因不一,今細檢經方,吳茱萸湯之嘔與乾嘔,因陰逆,四逆湯之嘔,因陽敗,大黃甘草湯之吐,因食壅,除此之外,凡十一方,雖其兼涼兼溫之殊,大要皆不出於驅飲逐水,則知其系於水飲所致者為多,蓋胃喜燥而惡濕,故水飲停瀦,其氣易逆也,蛔之為物,最能使嘔,敘在次篇,噦,啻舉氣逆証,然黃膽篇。
有小半夏湯之法,則亦有自停飲者,可以推知,而其更有數因,前人辨之盡矣。
夫六腑氣絕於外者。
按金鑒曰,氣絕,非謂脫絕,乃謂虛絕也,朱氏曰:按氣絕兩字,當作病氣隔絕論,若真陰陽氣絕,豈止手足寒與不仁哉,二說並存考,程氏又曰,不禁則上無脹悶,中無痛楚,下無奔迫,但孔如竹筒,漫無約束,直流不休,訶子粟殼,鹹無功矣,雖有盧扁,將安施乎,此說信然。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
按邪熱逼血,血滲入於腸,故清膿血,魏氏曰:熱且蓄停腸脫,釀為污積,膿血隨利而下,此亦理之所有也。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
(脈經,脹滿下,有其臟寒者當下之七字。)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
成氏曰:經曰,脈遲者,食乾物得之。
(按此語,未詳所出,當考。)
金匱要略曰,滑則穀氣實,下利脈遲而滑者。
胃有宿食也。
脾胃傷食,不消水穀,是致下利者,為內實,若但以溫中濃腸之藥,利必不止,可與大承氣湯下去宿食,利自止矣。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
按朱氏曰:因初病利時,漫用藥止住,而病根不拔,舊於此時受邪者,臟氣即應時相感,而復病焉,此說不必,又按傷寒纘論曰,此條,世本尚有宜大承氣湯五字,衍文也,故去之,詳未盡之邪,可以留伏經年而發,必系寒邪,寒邪惟可備急丸溫下,不應大承氣寒下也,設屬熱邪,必無經年久伏之理,此說拘執,不可從,又按脈經下利篇所載諸條。
出於本經之外者,今錄於左。
曰:脈滑按之虛絕者,其人必下利。
曰:下利而腹痛滿者,為寒實,當下之。
曰:下利腹中堅者,當下之。
曰:下利脈浮大者,虛也,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當溫之。
(病可溫証中,亦有此條,有宜當歸四逆,湯字,又傷寒論不可下編,有此條。)
曰,夫風寒下(疑脫利字。)
者,不可下之,下之後,心下堅痛,脈遲者,為寒,當溫之,脈沉緊,下之亦然,脈大浮弦,下之當已,又病可溫証曰。
下利欲食者,就溫之,又曰,下利脈遲緊,為痛未欲止,當溫之,得冷者,滿而便腸垢。
(此條,千金,載在下利中。)
千金痢門,稍與脈經同,更有一條。
曰:下利大孔痛者,當溫暖之。
紫參湯方(本草,圖經引,甘草二兩,一升半,作半升。)
氣利,訶黎勒散主之。
〔趙〕治病有輕重,前言氣利惟通小便,此乃通大便,蓋氣結處,陰陽不同,舉此二者為例,六經皆得結,而為利各有陰陽也,訶黎,勒,有通有澀,通以下涎消宿食,破結氣,澀以固腸脫,佐以粥飲引腸胃,更補虛也。
聖惠方曰:夫氣痢者,由表裡不足,腸胃虛弱,積冷之氣,客於腸間,臟腑不和,因虛則泄,故為氣痢也。
訶黎勒散方 本草,圖經云,訶黎勒主痢,本經不載,張仲景治氣痢,以訶黎勒十枚,麵裹焙,灰火中煨之,令面黃熟,去核。
細研為末,和粥飲頓服。
(云云)唐劉禹錫傳信方云,予曾苦赤白下,諸藥服遍,久不瘥,轉為白膿,令狐將軍傳此法。
用訶黎勒三枚上好者,兩枚炮取皮,一枚生取皮,同末之,以沸漿水一兩合服之,淡水亦得,若空水痢,加而又泄氣,蓋其味苦澀。
(按程氏所引,文不同,又程氏引杜壬方,本出本草黃連條,云,杜壬治氣痢瀉,裡急後重。
云云用黃連甘薑二味,又引劉禹錫傳信方,亦是本草所引。)
〔余述〕朱丹溪曰,仲景治痢,可溫者溫,可下者下,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區別易治難治不治之証。
至為詳密,然猶與滯下袞同,立方命論。
(出局方發揮。)
蓋腸滯下,與濡瀉滑泄,其証與治,本自不同,仲景一以下利命之,並而為篇,然逐條尋究,判然而明矣,抑更有一義,蓋濡瀉滑泄,固宜溫固,然有內有宿積,而治宜疏刷者。
腸滯下,固宜疏刷,然有陽虛氣陷,而治宜溫固者,然則學人宜審其脈証,而處其方劑,不須特以腸 泄瀉為分別。
仲景之合為一篇者,意或在於此歟。
(五十七難,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亦即滯下,而居五泄之一,其意與仲景一也。)
附方千金翼,小承氣湯。
〔沈〕此燥屎內結,大便不通壅逆,胃邪上行,而噦數譫語,所以亦宜輕利和中,而滌熱開結也。
外台: 黃芩湯。
按此黃連湯類方,亦治上熱下寒,以為乾嘔下利也。
醫心方,範汪方,治傷寒五六日,嘔而利者,黃芩湯。(即本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