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 272】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
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
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欬吐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欬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註〕:
設問曰:夫飲,不止於留飲、伏飲也,而世謂飲有四者,何也?
師曰:留飲、伏飲,言飲病新久深淺之理也,今世所謂四者,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言飲病之情狀也。
四飲亦不外乎留伏飲之理,但因其水流之處,特分之為四耳,由其狀而命之名,故有四也。
痰飲者,水飲走腸間不瀉,水精留膈間不輸,得陽煎熬成痰,得陰凝聚為飲,凡所在處有聲,故在上則喉中有漉漉之聲,在下則腸間有瀝瀝之聲,即今之遇秋冬則發,至春夏則止,久咳嗽痰喘病也。
懸飲者,飲後水流在脅下,不上不下,懸結不散,欬唾引痛,即今之脅下有水氣,停飲脅痛病也。
溢飲者,飲後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壅塞經表,身體疼重,即今之風水水腫病也。
支飲者,飲後水停於胸,欬逆礙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水腫狀,即今之停飲喘滿,不得臥之病也。
〔集註〕:
趙良曰:水行走下,而高原之水入於川,川入於海,塞其川則洪水泛溢,而人之飲水,亦若是。
內經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今所飲之水,或因脾氣而不上散,或因肺氣而不下通,以致流溢,隨處停積而為病也。
程林曰:《內經云》土鬱之發,飲發於中,以其性流衍不常,治法亦有汗下、溫利之異。
李彣曰:夫飲有四,而此獨以痰飲名,總之水積陰或為飲,飲凝陽或為痰。
則分而言之,飲有四;合而言之,總為痰飲而已。
尤怡曰:素盛今瘦,知其津液盡化痰飲,故不復外充形體,而反下走腸間也。
飲水流溢者,水多氣逆也,其流於脅下者,則為懸飲;其歸於四肢者,則為溢飲。
懸者懸於一處,溢者溢於四旁。
其偏結而上附心肺者,則為支飲。
支飲者,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附近於臟而不正中也。
欬逆倚息不得臥者,上迫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