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鑑 傷寒論註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107】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
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註〕:
未經汗、吐、下之煩,多屬熱,謂之熱煩。
已經汗、吐、下之煩,多屬虛,謂之虛煩。
不得眠者,煩不能臥也。
若劇者,較煩尤甚,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也。
煩,心煩也。
躁,身躁也。
身之反覆顛倒,則謂之躁無寧時,三陰死證也。
心之反覆顛倒,則謂之懊憹,三陽熱證也。
懊憹者,即心中欲吐不吐,煩擾不寧之象也。
因汗、吐、下後,邪熱乘虛客於胸中所致,既無可汗之表,又無可下之裏,故用梔子豉湯,順其勢以涌其熱,自可愈也。
有前證,若更加少氣者,是熱傷其氣也,加甘草以扶之。
若嘔者,是熱迫其飲也,加生薑以散之。
〔集註〕:
方有執曰:虛煩不得眠者,大邪乍退,正氣暴虛,餘熱悶亂,胃中不和也。
劇,極也。
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胸膈壅滯,不得舒快也。
所以用梔子豉湯,高者因而越之之法也。
程應旄曰:發汗、若吐、若下,或胸中窒,或虛煩不得眠,或反覆顛倒,心中懊憹,皆屬三法後,遺熱壅遏在上,客於心胸,是以擾亂不寧也。
並非汗不出之煩躁,大青龍無所用,諸法亦無所用,惟宜以梔子豉湯主之。
蓋梔子氣味輕越,合以香豉能化濁為清,但使湧去客邪,則氣升液化,而鬱悶得舒矣。
汪琥曰:虛煩證,奚堪再吐,不知虛者正氣之虛,煩者邪氣之實,邪熱鬱於胸中,是為邪實,吐證仍在,理宜更用吐法。
所以虛煩二字,不可作真虛看,作汗、吐、下後暴虛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