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99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證治準繩雜病第五冊諸風門痙】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 06:00: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證治準繩雜病第五冊諸風門痙

 

痙:

 

《金匱》云: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僵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活人書》云:外證發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而項背反張為異耳。)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了了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剛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齒,可與大承氣湯。

 

(此陽明經藥也,陽明總宗筋,以風寒濕熱之邪入於胃中,津液不行,宗筋無所養,故急宜此湯下濕熱行津液。

 

故《宣明》云:痙病目直口噤,背強如弓臥搖動,手足搐搦,宜三一承氣湯下之,亦此意也。

 

然非察證之明,的有實熱者,亦不可輕用也。)

 

按:世知治痙之法創自仲景,而不知仲景之論傷寒,皆自《內經》中來,其所謂剛痙者,為中風發熱重感於寒而得之,與《內經》所謂赫羲之紀,上羽,其病痙,其義一也。

 

風淫之熱與火運之熱無少異,其重感於寒亦與上羽之寒同是外鬱者,熱因鬱則愈甚,甚則熱兼燥化而無汗,血氣不得宣通,大小筋俱受熱害而僵直,故曰剛痙也。

 

其所謂柔痙者,為太陽發熱重感於濕而得之,即《內經》所謂諸痙項僵,皆屬於濕。

 

又謂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

 

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痙。

 

注云:柔謂筋柔而無力,痙謂骨強而不隨。

 

三者之義,比之仲景所言重感於濕為柔痙者,豈不同是小筋得濕則痿弛而無力者乎。

 

其搖頭發熱,頸項強急,腰背反張,螈口噤,與剛痙形狀等者,又豈不同是大筋受熱則拘攣強直者乎。

 

後代方論,乃以無汗為表實,有汗為表虛。

 

不思濕勝者自多汗出,乃以為表虛而用薑附溫熱等劑,寧不重增大筋之熱歟。

 

及守仲景方者,但知剛痙用葛根湯,柔痙用桂枝加葛根湯。

 

而不解《金匱》於柔痙之脈沉遲者,在桂枝湯不加葛根而加栝蔞根。

 

蓋用葛根,不惟取其解肌之熱,而取其體輕、可生在表陽分之津,以潤筋之燥急。

 

今因沉遲,沉乃衛氣不足,故用桂枝以和之,遲乃榮血不足,故用栝蔞根,其體重、可生在表陰分之津,此仲景隨脈浮沉,用藥淺深之法也。

 

至於太陽傳入陽明,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齒者,與大承氣,亦可見治痙,與傷寒分六經表裡,無纖毫之異矣。

 

至若所謂太陽病,發汗太過,及瘡家不可汗而汗之,因致痙者;太陽病,發熱脈沉細而病痙者;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若發其汗,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者;暴腹脹大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為痙者,皆不出方言治。

 

雖然,能識療傷寒隨機應變之法,則無患方之不足用也。

 

海藏云:發汗太多因致痙,身熱足寒,項強惡寒,頭熱面腫目赤,頭搖口噤,背反張者,太陽痙也。

 

若頭低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構,陽明痙也。

 

若一目或左右斜視,並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陽痙也。

 

汗之、止之、和之、下之,各隨其經,可使必已。

 

(太陽痙屬表,無汗宜汗之,有汗宜止之。

 

陽明痙屬裡,宜下之。

 

少陽痙屬半表半裡,宜和之。

 

所謂各隨其經也。)

 

神術湯加羌活、麻黃,治剛痙解利無汗。

 

白朮湯加桂心、黃 ,治柔痙解利有汗。

 

太陽陽明加川芎、荊芥穗。

 

正陽陽明加羌活、酒大黃。

 

少陽陽明加防風、柴胡根。

 

熱而在表者加黃芩。

 

寒而在表者加桂枝、黃芪、附子。

 

熱而在裡者加大黃。

 

寒而在裡者加乾薑、良薑、附子。

 

右王氏分經論痙,固得仲景傷寒之法矣。

 

其間用仲景方,去葛根、栝蔞根,更風藥者,殆從風痙筋強而然也。

 

及 《原病式》論筋勁項強而不柔和者,則不然,乃邪在濕淫條下,謂土主安靜故耳,亢則害承乃制,故濕過極,反兼風化制之,然兼化者虛象,而實非風也,豈可盡從風治乎。

 

又海藏分六經不及厥陰,厥陰固有痙矣。

 

經云:厥陰在泉,客勝則大關節不利,內為痙強拘急,外為不便者,非乎。

 

《靈樞》又謂足少陰筋病主癇螈及痙,此非六陰經痙病之例乎。

 

抑海藏所遺,非獨此而已。

 

至若《內經》有謂太陽所至為寢汗痙,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痙者,乃是人之六經所屬,風寒濕熱燥火之氣自相盛衰,變而為痙者也,亦皆勿論。

 

予嘗思,夫外感內傷之邪病痙,治法迥別,不可不辨。

 

天氣因八風之變,鼓舞六淫而入,是為經風外傷腠理,內觸五臟,故治邪必兼治風。

 

人氣因五性勞役,感動厥陽,君相二火相扇,六經之淫邪而起,遂有五陽勝負之變,故勝者瀉、負者補,必兼治火調胃土,以復火傷之氣,蓋不可瘥也。

 

苟於內傷而用外感藥以散邪,則原氣愈耗,血竭神離,而至於不救矣。

 

丹溪云:大率與癇相似,比癇為甚,蓋因氣血大虛,挾痰挾火而成。

 

藥宜人參、竹瀝之類,不可用風藥。

 

一男子二十余歲,患痘瘡,靨謝後,忽患口噤不開,四肢強直不能屈,時或繞臍腹痛一陣,則冷汗如雨,痛定則汗止,時作時止,其脈極弦緊而急。

 

此因勞倦傷血,山居多風寒乘虛而感。

 

又因痘瘡,其血愈虛。

 

當用辛溫養血,辛涼散風,遂用當歸身、芍藥為君,川芎、青皮、鉤藤為臣,白朮、陳皮、甘草為佐,桂枝、木香、黃連為使,更加紅花少許,煎十二帖而安。

 

薛新甫云:痙病,因傷寒汗下過度,與產婦、潰瘍等病,及因克伐之劑,傷損氣血而變。

 

若金衰木旺,先用瀉青丸,後用異功散,腎水虛用六味丸。

 

肝火旺,先用加味小柴胡湯,次用加味四物湯,發熱用加味逍遙散。

 

若木侮脾土,用補中益氣加芍藥、山梔。

 

脾經鬱結,用加味歸脾湯。

 

脾土濕熱,用三一承氣湯。

 

大凡病後氣血虛弱,用參、朮濃煎,佐以薑汁、竹瀝,時時用之。

 

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更不應,急加附子,或用參附湯,緩則不救。

 

虞搏治一婦人,年三十余,身形瘦弱,月經後忽發痙,口噤,手足攣縮,角弓反張。

 

此去血過多,風邪乘虛而入。

 

用四物湯加防風、羌活、荊芥,少加附子行經,二帖病減半,六帖病全安。

 

張子和治呂君玉妻,年三十余,病風搐目眩,角弓反張,數日不食。

 

諸醫皆作風治不效。

 

夫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曲直搖動,風之用也。

 

陽主動,陰主靜,由火盛制金,金衰不能平木,肝木茂而自病,因涌風涎二三升,次以寒劑下十余行,又以排針刺百會穴,出血一杯立愈。

 

(上內傷例)。

 

痙,既以有汗無汗辨剛柔,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陰陽。

 

仲景雖曰痙皆身熱足寒,然陽痙不厥逆,其厥逆者,皆陰也。

 

陽痙已前見。

 

陰痙一二日,面腫,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不出,恐陰氣內傷,宜八物白朮散。

 

若發熱脈沉而細者,附太陰也,必腹痛,宜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又宜小續命湯。

 

陰痙,手足厥逆,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頸項僵直,頭搖口噤,宜附子散、桂心白朮湯、附子防風散。

 

(上三陰例。)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AD%89%E6%B2%BB%E6%BA%96%E7%B9%A9/%E9%9B%9C%E7%97%85/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06:14 , Processed in 0.07812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