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9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證治準繩雜病第三冊諸血門下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 05:3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證治準繩雜病第三冊諸血門下血

 

下血:

 

血之在身,有陰有陽,陽者順氣而行,循流脈中,調和五臟,洒陳六腑,如是者謂之榮血也。

 

陰者居於絡脈,專守臟腑,滋養神氣,濡潤筋骨。

 

若其臟感內外之邪,傷則或循經之陽血至其傷處,為邪氣所阻,漏泄經外;或居絡之陰血,因著留之邪,僻裂而出,則皆滲入腸胃而泄矣。

 

世俗每見下血,率以腸風名之,不知風乃六淫中之一耳。

 

或風有從腸胃經脈而入客者,或肝經風木之邪內乘於腸胃者,則可謂之腸風。

 

若其他不因風邪而腸胃受火熱二淫,與寒燥濕怫鬱其氣,及飲食用力過度,傷其陰絡之血者,亦謂之腸風可乎。

 

許學士謂下清血色鮮者,腸風也。

 

血濁而色黯者,臟毒也。

 

肛門射如血線者,脈痔也。

 

然腸風挾濕者,亦下如豆汁及紫黑瘀血,不必盡鮮,正當以久暫為別耳。

 

然要之皆俗名也。

 

世醫編書者,或以瀉血為腸風,或分瀉血與腸風臟毒為二門,皆非也。

 

先血而後便,此近血也。

 

由手陽明隨經下行,滲入大腸,傳於廣腸而下者也。

 

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先便而後血,此遠血也。

 

由足陽明隨經入胃,淫溢而下者也。

 

黃土湯主之。

 

下血腹中不痛,謂之濕毒下血,血色不鮮,或紫黑,或如豆汁,黃連湯主之。

 

下血腹中痛,謂之熱毒下血,血色鮮,芍藥黃連湯主之。

 

湯垣治宿有腸血症,因五月大熱吃杏,腸 下血遠三四尺,散漫如篩,腰沉沉然,腹中不痛,血色紫黑,是陽明、少陽經血證,升麻補胃湯。

 

(濕毒) 太陰陽明腹痛,大便常溏泄,若不泄,即秘而難見,在後傳作濕熱毒,下鮮紅血,腹中微痛,脅下急縮,脈緩而洪弦,中指下得之,按之空虛,和中益胃湯。

 

(濕熱)腸下血,另作一派,其血HT 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下,腹中大作痛,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

 

升陽除濕和血湯。

 

(濕熱)腸 下血,紅或深紫黑色,腹中痛,腹皮惡寒,右三部脈,中指下得之俱弦,按之無力,關脈甚緊,肌表陽明分涼,腹皮熱,而喜熱物熨之,內寒明矣,益智和中湯。

 

(挾寒)夫腸 者,為水穀與血另作一派,如HT 桶涌出也。

 

夏濕熱太甚,正當客氣盛而主氣弱,故腸 之病甚也。

 

以涼血地黃湯主之,黃柏、知母炒各一錢,青皮炒、槐子炒、當歸、熟地各五分,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如小便澀,臍下悶,或大便前後重,調木香、檳榔細末各半錢,稍熱於食前空心服。

 

如裡急後重又不去者,當下之。

 

如腹中動搖有水聲,而小便不調者,停飲也。

 

診是何臟,以去水飲藥瀉之,假令脈洪大,用瀉火利小便之類是也。

 

如胃虛不能食而大渴不止,不可用淡滲之藥止之,乃胃中元氣少故也。

 

與七味白朮散補之。

 

如發熱惡熱,煩躁,大渴不止,肌熱不欲近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無目痛鼻干者,非白虎湯證也。

 

此血虛發躁,當以黃 一兩,當歸二錢, 咀,水煎服。

 

如大便秘塞,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或少有血,慎勿利之,利之則必致病重及鬱結不通,以升陽除濕防風湯,升其陽則陰氣自降矣。

 

《素問》云: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駱龍吉云: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血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其脈虛澀者是也。

 

因血結不行故下,古方有結陰丹。

 

羅謙甫治因強飲酸酒得腹痛,次傳泄瀉,十余日便後見血,或紅或紫,腸鳴腹痛,服涼藥如故,仍不欲食,食則嘔酸,心下痞,惡冷物,口乾煩躁,不得安臥,其脈弦細而微遲,手足稍冷,以平胃地榆湯,溫中散寒,除濕和胃,數服病減大半,又灸中脘二七壯,引胃氣上升,次灸氣海百壯,生發元氣。

 

灸則強食生肉,又以還少丹服之,至春再灸三裡二七壯,溫脾壯胃生發元氣,次服芳香之劑,慎言語節飲食而愈。

 

八物湯去生地黃、甘草,加官桂,名胃風湯,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蓋亦結陰之類也。

 

為陰氣內結,故去甘寒而加辛熱,結者散之也。

 

潔古云:如下血,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

 

若血瘀色紫者,陳血也,加熟地黃。

 

若血鮮色紅者,新血也,加生地黃。

 

若寒熱者,加柴胡。

 

若肌熱者,加地骨皮。

 

此證乃甲欺戊也,風在胃口中焦,濕泄不止,濕既去盡而反生燥,庚欺甲也。

 

本無金氣,以甲勝戊虧,庚為母復 也。

 

故經曰亢則害承乃制,是反制勝己之化也。

 

若脈洪實痛甚者,加酒浸大黃。

 

戴復庵以色鮮為熱,色瘀為寒。

 

熱血,連蒲散,寒血,理物湯。

 

血色鮮紅者,多因內蘊熱毒,毒瓦斯入腸胃,或因飲酒過多,及啖糟臟炙爆,引血入大腸,故瀉鮮血,宜連蒲散吞黃連阿膠丸,及香連丸,或一味黃連煎飲。

 

大瀉不止者,四物湯加黃連、槐花,仍取血見愁草少許,生薑搗取汁和米飲服。

 

於血見愁草中,加入側柏葉、與生薑同搗汁尤好。

 

有暑毒入腸胃下血者,一味黃連煎湯飲。

 

腸風下血,以香附末加百草霜,米飲調服。

 

加入麝香少許,其應尤捷。

 

冷氣入客腸胃下瘀血,理中湯不效,宜黑神散米飲調下,或用膠艾湯加米湯煎,吞震靈丹。

 

撲內損,惡血入腸胃,下出濁物如瘀血者,宜黑神散加老黃茄為末酒調。

 

酒積下血不止,糞後見,用神面一兩半,白酒藥二丸,同為末,清水調捏作餅子,慢火上炙黃為細末。

 

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亦治泄瀉。

 

海藏治梅師大醉,醒發渴,飲水及冰茶後,病便鮮紅,先與吳茱萸丸,翌日又與平胃、五苓各半散三大服,血止復自利,又與神應丸四服,自利乃止。

 

或問何不用黃連之類以解毒,曰若用寒藥,其疾大變,難治。

 

寒飲內傷,復用寒藥,非其治也。

 

況血為寒所凝,入大腸間而便下血,溫之乃行,所以得熱則自止。

 

唐生病因飲酪水及食生物,下利紫黑血十余行,脾胃受寒濕毒,與六神平胃散半兩,加白朮三錢,以利腰臍間血,一服愈。

 

《攖寧生卮言》云:腸風則足陽明積熱久而為風,風有以動之也。

 

臟毒則足太陰積熱久而生濕,從而下流也。

 

風則陽受之,濕則陰受之。

 

戴氏《要訣》云:臟毒者,蘊積毒瓦斯久而始見;腸風者,邪氣外入隨感隨見。

 

《三因方》五痔、臟毒、腸風之辯甚詳,臟毒、腸風之血出於腸臟間,五痔之血出於肛門蝕孔處,治各不同。

 

(無擇翁烏連湯,治脈痔,外無形而所下血一線如箭,或點滴不能已,此由脈竅中來也,詳見痔門。 )

 

腸風、臟毒不拘糞前糞後,並宜米飲湯調枳殼散,下酒煮黃連丸,或枳殼散下烏梅丸。

 

此乃因登廁糞中有血,卻與瀉血不同,或用小烏沉湯和黑神散,米飲調下。

 

血色清鮮者,以瓦松燒灰研細,米飲調服,宜減桂五苓散加茅花半錢,吞荊梅花丸,仍以側柏葉同薑搗爛,冷水解下,侵些米飲佳。

 

如血色淡濁者,胃風湯吞蒜連丸,或烏荊丸,或棕灰散,仍以米飲調香附末,或三灰散。

 

腸風,腹中有痛,下清血,先當解散腸胃風邪,甚者肛門腫疼,敗毒散加槐角、荊芥,或槐花湯、枳殼散。

 

臟毒腹內略疼,濁血兼花紅膿並下,或肛門腫脹,或大腸頭突出,大便難通,先以拔毒疏利之劑,追出惡血膿水,然後以內托並涼血祛風量用,人虛兼以參、 、苓、朮助養胃氣。

 

諸般腸風臟毒,並宜生銀杏四十九個,去殼膜爛研,入百藥煎末,丸如彈子大。

 

每兩三丸,空心細嚼米飲下。

 

下血久,面色痿黃,漸成虛憊,下元衰弱,宜黃 四君子湯下斷紅丸,或十全大補湯,或黃飲。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AD%89%E6%B2%BB%E6%BA%96%E7%B9%A9/%E9%9B%9C%E7%97%85/4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18:50 , Processed in 0.10937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