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9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太陰證瞼廢】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 06:32: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太陰證瞼廢

 

太陰證瞼廢(重症肌無力眼肌型)。

 

文××,女,6歲。

 

衛生部職工之女。

 

【病史】1976年1月20日晚,家長突然發現患兒眼縫縮小,眯眼斜視。

 

旋即右眼胞下垂,無力睜開,復視。

 

1976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肌注「新斯的明」試驗,呈陽性反應,診為「重症肌無力(眼肌型)」,待查。

 

同年3月28日,北京同仁醫院確診為眼瞼「重症肌無力」。

 

1977年3月29日,轉××醫院.中醫診治一年。

 

雖曾短暫開大瞼裂,但上胞重新下垂後,反復治療無效。

 

1978年5月10日來診,按太陰證瞼廢論治,三月基本治癒,現已鞏固一年餘。

 

【初診】右眼瞼下垂而腫,視物困難,復視,午後尤重。

 

面色微黃,乏力。

 

舌質潤紅而暗;苔白灰黃、根部厚膩濁密佈。

 

此係脾濕之邪,蘊積已久,表實未解,上竄眼胞所致。

 

證屬足太陰瞼廢,法宜開閉除濕,宗仲景甘草麻黃湯方意主之。

 

處方 麻黃3克 法夏12克 甘草6克 三劑 。

 

【辨證】眼瞼屬脾。

 

脾主肌肉四肢,不僅專司運化水穀之精微,且-仃傳導水濕之功用。

 

患兒面黃乏力,乃脾困之象。

 

更以舌象分析,苔雖白黃黏膩,但質淡濕潤,顯係表實未解,寒邪久閉;脾濕之邪,蘊積益深。

 

眼瞼既屬於脾,今水濕之邪不得外泄,而循經上竄於眼瞼,以致眼瞼腫垂,無力開裂,故屬足太陰之證。

 

《金匱要略》云:「裏水……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吳謙等按:裏水之「裏」字,當是「皮」字。

 

其意乃皮水錶實無熱者,則當用此發其汗,使水從皮毛而去。

 

今本其意而變通其法:以麻黃之辛溫,開諸閉,驅水邪;半夏性燥而去濕,脾胃得之而健;甘草味甘,火土之色,補太陰大有奇功;配麻黃,更有通利寒濕之效,麻黃、半夏、甘草配伍,辛甘化陽,陽盛則濕消;甘草倍麻黃,化濕而不傷元氣。

 

上方服三劑後,眼皮稍可活動。

 

原方加桂枝,溫通經脈,辛以散邪;配杏仁,疏理肺竅,入手太陰以利水之上源。

 

再服一劑,患兒眼瞼開裂稍大,後隨證加減。

 

6月初,患兒曾有一整日可略微睜開右眼瞼。

 

苔濁膩始退,脾濕稍減。

 

原方損益續服十二劑。

 

【二診】舌質轉淡紅,白膩苔續減。

 

濕濁內困已有消退之象,惟眼瞼變化無進展。

 

改服自製「針砂散」,加強療效(後又以甘草麻黃湯加減配合服)。

 

處方 「針砂散」方每味10克,共研細末。

 

第一周,每日晨空腹眼一次,每次2克 ;一周後,三天服一次,每次2克,共服三周。

 

【三診】舌質淡紅,白膩苔大有減退。

 

脾濕漸化,脈絡始通,眼瞼開合較前自如。

 

但餘邪未盡,應益土行水。

 

本苓桂朮甘並小半夏湯方意主之。

 

處方 茯苓15克 桂枝6克 白朮12克 法夏12克 蒼朮9克 大腹皮9克 十劑 。

 

【四診】病情大有好轉,原患眼午後較重,近日晚間觀察,雙目基本一致。

 

舌質已正常,白厚膩苔已退。

 

患眼瞼稍厚,開裂較正常眼略小。

 

病雖向愈,參之舌象等,尚屬脾濕之邪未盡解,輸化功能仍嫌不足。

 

亟應抓住轉機,健脾化濕,理氣和中,助其運化之力,上方加減續服十五劑。

 

【五診】1978年8月初,「瞼廢」基本治癒,視物已正常。

 

惟眼胞仍稍厚,乃脾虛兼濕之象。

 

以五苓散利水健脾,再除餘邪。

 

處方 豬苓10克 茯苓15克 澤瀉10克 白朮12克 桂枝6克 五加皮10克 三劑 其後,曾間服上方湯劑;或服剩餘之針砂散(有時間隔二、三周服一次)。

 

1979年3月8日,患兒再赴同仁醫院復查:未見異常,為重症肌無力恢復期。

 

1979年7月18日訪問家長,患者眼瞼恢復良好。

 

【按語】現代醫學所稱重症肌無力,是以骨骼肌無力為特徵的一種神經肌肉間傳遞功能障礙性疾病。

 

相當於中醫之上胞下垂,因其難治難愈,又名「瞼廢」。

 

目為五官之一,「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

 

十二經脈,亦均與眼部密切關聯。

 

眼病雖為局部疾患,多由內臟病變而引起,內服藥則重於整體考慮。

 

大體說來,此證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兩大類:先天性患者,往往因發育不全而形成,常發於雙眼;後天性多由於脾弱氣虛,脈絡失和等所致,常發於一目。

 

本病例,當屬後者。

 

本例瞼廢,以六經辨證應屬太陰證。

 

太陰者,土也。

 

在臟為脾,在氣為濕。

 

寒邪侵入太陰與濕相搏,於是寒濕阻滯經絡,精微物質不得上呈,眼瞼失養,以致上胞腫垂,無力開合。

 

寒濕內困於陰土難以消除之際,僅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常規方藥,不能除其寒濕之邪,故效果不顯;應散寒除濕以祛邪,脾陽得伸,運化復常,精微物質得以上呈,此才是治病之本。

 

故遵仲景太陰病亦可以從外而解之變法,「於寒濕中求之」。

 

先投以甘草麻黃湯,促使邪從皮毛速去(現代醫學認為,加注麻黃素亦可加強「新斯的明」療效);並以五苓散除餘邪而收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8C%83%E4%B8%AD%E6%9E%97%E5%85%AD%E7%B6%93%E8%BE%A8%E8%AD%89%E9%86%AB%E6%A1%88/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13:33 , Processed in 0.20312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