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8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生坑古玉的選購】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6-22 10:46: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武曲 於 2012-6-25 01:38 編輯

生坑古玉的選購

 

一般地說,辨別熟坑古玉比生坑古玉要容易,而辨別生坑古玉卻要在先,這當然是玩古玉的基礎。
          

古玉的鑒別通常是從型制,玉材,做工,沁色和包漿上綜合判斷。

 

如有任何不自然處或是做假的痕跡,即需格外小心。    
      

觀看唐代以來的玉器,主要在於辨別是否為和田玉的製品,及玉質的品級和做工,凡手工鉈制的和田青白玉類的玉器,多有收藏的價值。

 

和田玉的辨別這裏就不加多說。

 

在做工上,通常玉好就會有好的做工,換句話說,做工好的玉質也一定會不錯,這尤以乾隆年間的為甚。

 

而其帶的色是沁色或為真為染或為原皮,則需作出區別。
          

目前的研究,有以和田玉為“真玉”,以商代婦好墓出土的和田玉器為標誌,玉文化算是進入了真玉時代。

 

已確定的和田玉器,大約出自距今六千多年前仰紹文化的半坡類型的遺址。

 

玉文化約有萬年之久,距婦好的時代相間數千年,其間當然會有不少和田玉的製品,但大量為其他玉材。

 

史前之器,多因確少對照的標準器而不易被確定,玉料相當繁雜,有的料甚至於不知出自何處。
          

因此玩古玉,通常對史前的玉器,並不特別重視其材料。

 

如果玉料是和田的或硬度大於6度,收藏價值會高些,因除了水晶瑪瑙和一些石英類的外,有玉質感而硬度高過6度的,多為透閃石類,比陽起石類和蛇紋石類的品質要好些的,如良渚文化的多數玉器用料。    
      

當然,不論是何種玉料的史前古玉,通過盤玩都會變的很美,但還是以古和田玉為最。

 

古瑪瑙和古水晶雖極難盤出光彩,也會在盤後變得十分溫潤可愛。
          

古玉的做工,商至漢的並不難鑒別,只需上手觀察過一些真品就明白:

 

古人的制玉方法,如遊絲毛雕的刀法,是無人能仿造出來的,甚至雙勾陰線的工整和漢八刀的簡練犀利也為後世無人能及,這就如同後世的玉器再也做不出史前的神秘感一樣。
          

如史前的良渚玉器,用料多為一種青玉,產地不詳,比較堅硬,大約在5-6度,常帶黃色和白色光點。

 

其上的陰刻線多是一種斷續刀法,尤其是曲線,是由短斜細線組合而成的,細線密集的程度用肉眼難以看清,一般在1毫米內少則3-4條;

 

多則達6-7條,這種不可思議的極為高超的手工,即便乾隆時的工匠大師也只能望而興歎。

 

而有無這種手工,便成為辨別良渚玉器真偽的重要方法之一。

 

造假的充其量只會形狀貌似而已,就是用如今的高科技手段加許多工夫,也不可能完整而逼真的刻劃出來。    
      

做工上比較難斷的是一些工少的史前器物,需要仔細查看有無任何機器加工的痕跡,但即使看不出機器工的,也不能僅以此作出判斷。
          

古玉的型制主要是指玉器的外形與製作時的構思,各個時期的玉器,因文化背景和工具的使用水準,各種形狀制法都有其特徵,以此可判別一件玉器的大致年代。

 

各時期型制的判定主要是依靠出土的標準器,這部分的器物資料,近來出版的<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做了很好的匯總。    
      

以型制判別古玉,需要對出土的標準器十分熟悉,這是玩玉者較難練的基本功。

 

說較難還因為標準器一般為國家所壟斷,普通愛好者光看圖看書,不能上手仔細觀察,就比一些專家們差了許多硬條件。

 

所以,某些個專家比較牛些也是能理解的。
          

型制是目前造假者最能用以擾亂市場的手段,因為大部分玉器的外貌形狀是不難仿造的。

 

造假者為了謀利,一般是成批仿現成的,易於出手,在某類玉器高價時也去造單個的古怪形狀。

 

而看型制或器物的神韻來分辨真假需要豐厚的知識和經驗,故不可單從外形上判別真假。
          

70-80年代末期,遼西紅山等地出土了一些形狀前所未有的玉器。

 

90年代初中期在市面上,又出現了大量的各種形狀的古玉器,其中又有一部分似乎是不大能造假出來的東西。

 

因此,各種與標準器難以對照的;或所謂紅山文化的造型古怪的器物就讓人相當頭疼。

 

少人收時,這類玉器便大量各處流散。    
      

對待這類東西的客觀態度,還是應該作出區別來。

 

紅山遺址的東西,不能說就是那個時代所有的型制和最高級別的,其前其後數千年和各地域之間還存在著不少考古空白。

 

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至商代之間玉器的型制還是有相當的模糊。

 

即便是商代的東西,我們所能見到的,最好也不過是婦好墓的,而更高規格的東西,如歷代商王的和其祭祀用的玉器,就仍是我們所未知的。    
      

紅山文化的古人治玉,已不但能很好的做陰刻線和減地陽起,也能做大開片和圓雕。

 

良渚文化的古人就更讓人不可思議,而這時期距商中期少說也有兩三千年。

 

因此,有誰能斷定良渚文化的典型紋飾會雕在哪類形狀的玉器上呢?

 

又誰能斷言古人在這時期中不會有大量的創作呢?    
      

應注意到一個的現象是,國內在92年後興起了建築熱,這是不同于前人建設方法的;

 

前所未有的大挖掘,許多還是在人類長期居住過的城鄉之地進行。

 

可以無疑義的說,會有相當數量的散亂的文物隨之出世,而史前深埋地下,千年不朽的玉器應占了其中多數。

 

這個數量當然無法統計,但以國土之大開工地點之多,數以萬計至數十萬計應不會是誇大之詞。
          

這種現象的發生碰巧與紅山器物初入市場和造假玉的高峰期相遇,一類難以被確認的東西,過數萬件的在古董市場流動,再加上大量的假貨攪入,引起的混亂就可想而知了,就連臺北的故宮博物院都難以倖免。

 

面對這般情形,大眾對古玉的認知的基礎本來就很弱,專家們也幾乎束手無策,有以全部敬而遠之加以否定的,有以與標準器不符而拒之的,致使古玉市場一落千丈。
          

其實某類古董有數十萬件並不算個很大的數目,十萬件對十億人也只是萬分之一而已。

 

對來源不明但有可能是真品的,將其分類分級就不難解決,任其自行流失只能是文物的災難。
          

分類更可使真器得到市場定位,如正式出土的為A類,有傳承記錄的為B類,與標準器相近的為C類,與標準器不同的但具真器特徵的為D類,甚至有一般鑒定過的也可列作E類,各類還可細分各級等等。

 

古玉具有與其他類型的古董不同的特點,這就需要拿出不同的方法來區別對待。

 

憑我們中國人的才智,這點小事應該不是太難的。    
      

目前,從各處市場不難低價購到真古玉。

 

但既然從型制做工玉材和沁色上都難以把握,只有常規手段的一般玩家,對生坑古玉該將如何鑒別呢?

 

玩家除了多看多比較,下硬功夫之外。

 

這裏的建議是,可以從造假者難以或無法做到的地方下手,其綜合應用的辦法有:
          

1、在做工上,真品一般加工光滑流暢無蹦裂,刻線中和收尾處應有許多極細的鉈蹍痕跡。尤其是形狀比較複雜;刻劃較多的器物,造假者難於處處做手腳。    
      

玩家們需知,手工治玉在中國已失傳有約半個世紀,這種技術不是一朝一夕能煉成的,尤其高超些的,需要不間斷的傳承才可能達到,而一旦失傳就沒可能再恢復,如良渚工,漢工,乾隆工,後世工匠無論怎莫煉也是望塵莫及。

 

甚至老玉工歇幾年後再後幹也絕非易事。

 

我們不需要將機器工看得很厲害,一般假品多粗糙不堪,個別高仿的也破綻多多。

 

這需要細細觀察,對手工與機器工的特點作出判別。

 

作假的有時看去會流暢不蹦裂的地方,而真品也會有個別蹦線。

 

這是由於玉有幹老鮮嫩之別,玉工技術差些時,用砂用力不當或失手時,玉質嫩的就會有蹦。
          

2、沁色包漿極為自然,由外及裏。

 

拌有多色的,而色澤鮮嫩或豔麗者,或成皮殼狀的。

 

如色如桂花般豔黃,如鸚鵡羽毛般油綠,皮殼真如同棗皮和茄皮者。

 

染色易色靚難,上色易做皮難。
   
      

3、(略)
   
      

4、帶蠅翅狀寶石光。(略)
   
      

5、有蟲噬小坑,坑狀不規則並外口小內裏大, 用低倍數的放大鏡便能看到洞壁帶纖維狀。

 

這是需千年以上在特殊環境下的蟲蝕才會出現的事,並不多見。

 

這種洞採用高科技手段也極難做出。
   
      

6、帶裂痕的其紋有頭無尾,紋路多會有塌陷。    
      

古玉上的裂痕多是經歷極緩慢的壓力和侵蝕才形成的,因此常常是玉的表面在中間有裂,而裂紋兩頭不到。

 

或是從邊上看裂的挺大,卻並不到頭完全裂開,裂紋有隙處也會受自然的侵蝕而塌陷。

 

極難以靠人工製作出來的。      
      

7、能否盤出寶石光。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0Jty8DWCGR98yNtr9eY-/article?mid=2189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5 07:06 , Processed in 0.31250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