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提要】
十五、溫熱提要
俞東扶曰:今之所謂傷寒者,大概皆溫熱病耳。
仲景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在太陽已現熱象,則麻、桂二湯必不可用,與傷寒迥別。
《內經》云: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是指諸凡驟熱之病,當從傷寒例觀。
二說似乎不同,因審其義,蓋不同者在太陽,其余則無不同也。
溫熱病只究三焦,不講六經,此是妄言。
仲景之六經,百病不出其范圍,豈以傷寒之類,反與傷寒截然兩途乎?
葉案云:溫邪吸自口鼻。
此亦未確,仲景明云伏氣之發,李明之、王安道俱言冬傷於寒,伏邪自內而發,奈何以吳又可《溫疫論》牽混耶?
惟傷寒則足經為主,溫熱則手經病多。
如風溫之咳嗽息鼾,熱病之神昏譫語,或溏瀉黏垢,皆手太陰肺,手厥陰心包絡,手陽明大腸現證。
甚者喉腫肢掣,昏蒙如醉,躁擾不寧,齒焦舌燥,發斑發頤等症。
其邪分布充斥,無復六經可考,故不以六經法治耳。
就予生平所驗,初時兼挾表邪者最多,仍宜發散,如防、葛、豉、薄、牛蒡、杏仁、滑石、連翹等,以得汗為病輕,無汗為病重。
如有斑,則參入蟬蛻、桔梗、蘆根、西河柳之類;
如有痰,則參入土貝、僵蠶、栝蔞、橘紅之類;
如現陽明證,則白虎承氣(生石膏、大黃、知母、甘草、鮮荷葉、芒硝);
少陽證,則小柴胡(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薑、大棗)去參、半,加花粉,知母,〔璜按少陽證因於溫暑者,雷少逸清營捍瘧法(連翹、竹葉、扁豆衣、青蒿、木賊、黃芩、青皮、西瓜翠衣)較穩;
〕少陰證,則黃連阿膠湯(黃連、茯苓、阿膠)、豬苓湯(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豬膚湯〔豬膚、白粉(即粉錫,一名鉛粉)、白蜜〕;
俱宗仲景六經成法有效。
但溫熱病之三陰證多死,不比傷寒。
蓋冬不藏精者,東垣所謂腎水內竭,孰為滋養也。
惟大劑養陰,佐以清熱,或可救之。
養陰如二地、二冬、阿膠、丹皮、玄參、人乳、蔗漿、梨汁;
清熱如三黃(黃連、黃芩、大黃)、石膏、犀角、大青、知母、蘆根、茅根、金汁、雪水、西瓜、銀花露、絲瓜汁,隨其對證者選用。
若三陰經之溫藥,與溫熱病非宜。
亦間有用真武(附子、白朮、茯苓、白芍、生薑)、理中(白朮、人參、乾薑、甘草)者,百中之一二而已。
大抵溫熱病最怕發熱不退,及痙厥昏蒙。
更有無端而發暈,及神清而忽間以狂言者,往往變生不測。
遇此等症,最能惑人,不比陽證陰脈,陽縮舌卷,撮空見鬼者,易燭其危也。
要訣在辨明虛實,辨得真,方可下手。
然必非劉河間、吳又可之法所能救,平素精研仲景《傷寒論》者,庶有妙旨。
至如葉案之論溫熱,有邪傳心包,震動君主,神明欲迷,彌漫之邪,攻之不解,清竅既蒙,絡內亦閉,豁痰降火無效者,用局方至寶丹(犀屑、玳瑁屑、琥珀、朱砂、雄黃、龍腦、麝香、牛黃、安息香、銀箔、金箔)、或紫雪(黃金、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犀角、羚羊、沉香、木香、升麻、玄參、公丁香、甘草、朴硝、硝石、麝香、辰砂)、或牛黃丸(牛黃、黃連、大黃、麥冬、朱砂、麝香、梔子、牙硝、川芎、黃芩、甘草),宗喻氏芳香逐穢宣竅之說,真足超越前賢,且不蹈用重藥者一匙偶誤、覆水難收之弊也。
璜按俞氏此論,確切不移。
其間有云無端發暈,神清而忽間以狂言者,往往變生不測,因此症神氣半明半昧,察其舌色淡紅而近紫,苔甚薄,或無苔,死期每在五日之間,余於臨證見之屢矣。
此症在西醫,為延髓神經被細菌所侵害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6093&fromuid=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