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061|回復: 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銖兩升合古今不同辨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2-17 12:29: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銖兩升合古今不同辨論


銖兩升合古今不同辨論


陶隱居名醫別錄云。古秤惟有銖兩而無分名。今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成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雖有子穀黍之制。從來均之已久。依此用之。漢書律歷志云。虞書曰。同律度量衡。所以齊遠近。立民信也。


一曰備數。二曰和聲。三曰審度。四曰嘉量。五曰權衡。五數者。一十百千萬也。


五聲者。宮商角徵羽也。


五度者。分寸尺丈引也。


五量者。龠合升斗斛也。


五權者。銖兩斤鈞石也。


權者。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


本起於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


四鈞為石。銖者。物由微成著。可殊異也。


兩者。兩黃鐘之重也。


二十四銖而成兩者。二十四氣之象也。


斤者。明也。


三百八十四銖。易兩篇之爻。陰陽變動之象也。


十六兩成斤者。四時乘四方之象也。


鈞者。


均也。


陽施其氣。陰化其物。皆得成就平均也。


三十斤成鈞者。一月之象也。


石者。大也。


權之大者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492&fromuid=77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7 12:30:09 | 只看該作者

銖兩升合古今不同辨論


四鈞為石者。四時之象也。


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


此班固之說也。


其以千二百黍為十二銖。是以百黍為一銖。而陶隱居以十黍為一銖。乃十之一耳。自西漢至梁。雖多歷年所。其多寡之不同。乃若是耶。


恐不能無誤謬也。


李巡云。黑黍中之一稃二米者曰 。古之定律者。以上黨 黍之中者。累之以生律度量衡。


後人以此黍定之。終不協律。或曰 乃黍之中者。一稃二米。此黍得天地中和之氣而生者。蓋不常有。有則一穗皆同二米。粒並均勻而無大小。故可定律。他黍則不然矣。


此黍粒大小不同之辨也。


而其多寡之殊。


自當以班志為準。陶說為非矣。


至於斤兩之不同。乃今古異制。所以輕重絕殊。後人不加考訂。故有古方不可治今病之說耳。按唐蘇恭云。古秤皆復。今南秤是也。


後漢以來。分一斤為二斤。一兩為二兩。古方惟張仲景而已。若用古秤。則較為殊少矣。


元李東垣云。六銖為一分。即二錢半也。


二十四銖為一兩。古云三兩。


即今之一兩云。二兩。即今之六錢半也。


李時珍曰。蠶初吐絲曰忽。十忽曰絲。十絲曰 。四 曰HT 。十 曰分。六HT 曰字。二分半也。


十HT 曰銖。四分也。


四字曰錢。十分也。


六銖曰分。二錢半也。


四分曰兩。二十四銖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493&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7 12:30:26 | 只看該作者

銖兩升合古今不同辨論


八兩曰錙。二錙曰斤。二十四兩曰鎰。一斤半也。


準官秤十二兩。三十斤曰鈞。四鈞曰石。一百二十斤也。


今古異制。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也。


愚謂二十四兩。準官秤十二兩。即後漢一斤分為二斤。一兩分為二兩之說也。


東垣謂古云三兩。即今之一兩。又非一斤分二斤。一兩分二兩之法。乃一兩分三兩矣。


則二十四兩。豈能準官秤之十二兩哉。宋沈括夢溪筆談辨鈞石法云。石者。五權之名。重百二十斤。後人以一斛為一石。


自漢已如此。所謂飲酒一石不亂是也。


挽蹶弓弩。古人以鈞石率之。今人乃以粳米一石之重為石。


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


以此較之。則漢之一兩。約宋之二錢七分。


若以古之三兩計之。則宋之八錢也。


又不及東垣李氏所謂古之三兩。即今之一兩矣。


筆談又云。予考樂律。及受詔改鑄渾儀。求秦漢以前之度量斗。每斗計六斗。即當今一斗七升九合也。


秤三斤。當今十三兩也。


一斤。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494&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7 12:30:45 | 只看該作者

銖兩升合古今不同辨論


當今四兩三分兩之一也。


一兩。當今六銖半。乃二錢六分也。


為升。則中方古尺二寸五分十分分之三。即今尺一寸八分百分分之四十五強也。


又以此與鈞石法較之。則秦漢以前之法。較漢秤又覺稍輕。而實相去不遠矣。


若統論之。李東垣之一兩。準古秤三兩。猶未詳加考較。尚覺粗疏。失之太重。不若沈存中以儒臣兼理天文樂律。奉詔改鑄渾儀。制熙寧晷漏。象數歷法。靡不通曉。則其理深學博。運思精密。有非東垣李氏之所能幾及者。又如李時珍之所謂今古異制。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也。


此言非由考訂而來。乃以臆見強斷之詞也。


倘據此用之。寧毋失之太少乎。若果如此說。


如仲景之五瀉心湯。及小陷胸湯中之黃連。旋覆代赭湯中之代赭石。桂枝大黃湯中之大黃。桃花湯中之乾薑。皆用古秤一兩而分三次服之。若以一錢準之。又分為三次服。則每服止三分三 矣。


其何以治最劇最險之危證乎。


恐不若以宋秤準之。猶是二錢六七分。尚有三次分服之理。又恐今秤更重於宋元秤。並不得二錢七分矣。


但一時無從考較耳。如東垣但據隋唐間復古之權量。所謂三而當一者。而不知宋時之權量已大於唐。元時之權量又大於宋矣。


東垣元人。竟不知宋時制度。今有明三百年來。其立法之更換。人事之變遷。又不同矣。


豈可以今比昔。


而曰古方不可治今病哉。況漢之一兩。為宋之二錢七分。至元則約二錢半矣。


越有明以來。恐又不及二錢半矣。


其水之一升。即以尋常升斗之升。當以二合半準之。約即今之一飯甌也。


藥之升合。即刀圭方寸匕中之升合也。


當以陶隱居之升法準之。見小柴胡東加減法中。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495&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02:11 , Processed in 0.26562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