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028|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溫暑指歸第五】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2-9 10:14: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溫暑指歸第五


溫暑指歸第五


內經論傷寒。而反發熱者有三義。有當時即發者。曰人傷於寒。則為病熱也。


有過時發熱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也。


有隨時易名者。曰凡病傷寒而成濕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也。


夫病溫病暑。當時即病者不必論。


凡病傷寒而成者。其病雖由於冬時之傷寒。而根實種於其人之鬱火。內經曰。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此明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源。先夏至日為溫病。後夏至日為暑病。申明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之故。夫人傷於寒。則為病熱其恆耳。此至春夏而病者。以其人腎陽有餘。好行淫欲。不避寒冷。雖外傷於寒。而陽氣足以御之。但知身著寒。而不為寒所病。


然表寒雖不內侵。而虛陽亦不得外散。仍下陷入陰中。故身不知熱。而亦不發熱。所云陽病者。上行極而下也。


冬時行收藏之令。陽不遽發。寒愈久。則陽愈匿。陽日盛。則陰日虛。若寒日多。而蓄熱淺。則陰火應春氣而病溫。若寒日多而鬱熱深。則陰火應夏氣而病暑。此陰消陽長。從內而達於外也。


叔和不知此義。謂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夫寒傷於表。得熱則散。何以能藏。設無熱以御之。必深入腑臟。何以只藏於肌膚。且能藏者不能變。何以時換其所藏乎。不知原其人之自傷。而但咎其時之外傷。只知傷寒之因。不究熱傷其本。妄擬寒毒之能變熱。不知內陷之陽邪。發見其本來面目也。


又謂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因冬時觸寒所致。而非時行之氣。不知辛苦之人。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3%95%E7%A5%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5&pid=695687&fromuid=77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0:14:22 | 只看該作者

溫暑指歸第五


動搖筋骨。凡動則為陽。往往觸寒即散。或因飢寒而病者有之。或因勞倦而發熱者有之。故春夏之時。辛苦之人。因虛而感時行之氣者不少矣。


若夫春夏之濕熱。由冬時觸寒所致者。偏在飽暖淫欲之人。不知持滿醉以入房。以竭其精。以耗其真。陽強不能密。精失守而陰虛。故移禍至於春夏也。


內經論溫之脈症治法甚詳。學人多不得要領。仲景獨挈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提綱。悉溫病之底蘊。合內經冬不藏精之旨矣。


熱論以口燥舌乾而渴屬少陰。少陰者封蟄之本。


精之處也。


少陰之表。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名曰陰中之陽。故太陽病。當惡寒。此發熱而惡寒者。是陽中無陰矣。


而即見少陰之渴。太陽之根本悉露矣。


於此見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孤陽無時而發為溫病也。


溫病症治。


散見六經。請類推之。如傷寒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是傷寒溫病之關也。


寒去而熱罷。即傷寒欲解症。寒去而熱不解。


是溫病發見矣。


如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即是溫勢猖狂。用白虎加人參預保元氣於清火之時。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3%95%E7%A5%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5&pid=695688&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0:14:43 | 只看該作者

溫暑指歸第五


是凡病傷寒而成溫者之正治法也。


因所傷之寒邪隨大汗而解。所成之溫邪隨大汗而發。焉得無虛。設不加參。則熱邪從白虎而解。安保寒邪不從白虎而來乎。是傷者當補。治病必求其本耳。如服柴胡渴已。渴者屬陽明者也。


以法治之。夫柴胡湯有參甘薑棗。皆生津之品。服已反渴。是服寒之劑。不足以解溫邪。少陽相火直走陽明也。


是當白虎加人參法。若柴胡加人參之法。非其治矣。


夫相火寄甲乙之間。故肝膽為發溫之源。腹胃為市。故陽明為成溫之藪。陽明始雖惡寒。


二日自止。即不惡寒。而反惡熱。此亦病傷寒而成溫之一征也。


若夫溫熱不因傷寒而致者。只須扶陰折陽。不必補中益氣矣。


且溫邪有淺深。治法有輕重。如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瘀熱在裡不得越。身體發黃。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茵陳湯主之。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大承氣湯急下之。厥陰病下利欲飲水者。白頭翁湯主之。此仲景治溫之大略也。


夫溫與暑。偶感天氣而病者輕。因不藏精者。為自傷其病重。若再感方土之異氣。此三氣相合而成溫疫也。


溫熱利害。只在一人。溫疫移害。禍延鄰裡。今人不分溫熱溫疫。渾名溫病。令人惡聞而諱言之。因於辭之害義矣。


吳又可溫疫論。程效倩熱病注。俱有至理可傳。愚不復贅。餘義詳見方論。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3%95%E7%A5%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5&pid=695689&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3:22 , Processed in 0.07617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