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本病述古】
太陰本病述古
腹滿。腹痛。發黃。吐利。
太陰濕土所主。仲景以腹滿而吐。食不下。時腹自痛。自利不渴等症。為太陰病。乃濕土自病。非陽經注入之症也。
其脈必沉而細。無論外受寒邪。內傷生冷。總以溫中散寒為主。理中湯主之。
邵評:太陰受邪有二端。一因外受風寒。一因內傷冷食。與他經不同也。
自受寒邪。治宜溫中。
若太陰中風。其脈尺寸俱浮。其症四肢煩疼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其脈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也。
太陰腹滿而痛。自利不渴者。因於寒。咽乾而渴者。因於熱。因於寒。濕土自病。宜理中溫之。因於熱。
病必關於陽明。或暴煩下利。或發黃便硬。此脾家熱。即屬胃家之熱。為轉屬陽明之症。宜從陽明治。
邵評:同是滿痛自利。著眼渴與不渴。不渴自受寒邪。故宜溫。渴是陽經熱邪傳入太陰。脾胃相連。
故病關陽明。太陰熱邪轉屬胃腑。故可從陽明治。此太陰滿痛自利。以渴不渴辨寒熱。最為要訣。
傷寒脈浮而緩。身不發熱。手足自溫者。太陰也。
太陰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蓋寒濕傷於肌肉。不能外越皮膚。故發黃。若小便利。則濕氣下輸膀胱。便不發黃。設小水不利。
當用五苓散利之。若寒濕傷於太陰之表。可從小便而出。若濕熱傷於太陰之裡。又當從大便而出。故至七八日。暴煩下利。雖日十余行。不必治之。以脾家實。所積腐穢。行盡自止矣。
蓋不須溫。亦不須下也。
邵評:太陰熱邪暴煩。是裡陽陡發。下利雖多。正是脾家穢積之去路。去盡則自止。此條是太陰濕熱。
故脈浮緩。治當利小便。若七八日暴煩下利。有陽氣來復。脾家所有積穢。下盡自止。不須用溫與下也。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
當溫之。四逆輩。
邵評:太陰自受寒邪。氣機下注。故有下利之兆。自利因於寒濕。故不渴。治當溫臟祛寒。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126&fromuid=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