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本病述古】
陽明本病述古
胃實不便。自汗。不眠。頭汗出。手足汗。潮熱。譫語。狂亂。循衣摸床。渴。
凡身熱微惡寒。舌苔白。頭額目痛。脈浮洪微滑。無汗而微喘者。此風寒客於陽明營衛而表實也。
宜發汗。
麻黃湯主之。如脈浮而遲。汗出。微惡寒者。此風邪客於陽明營衛而表虛也。
宜解肌。桂枝湯主之。
此外邪初入陽明之表。即在營衛之間。當同太陽施治。不得以陽明正病治之。以外症猶有微惡寒也。
若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如桂枝症。而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
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
宜瓜蒂散吐之。
邵評:寒抑胸中之陽。病在陽明之表。此即痰飲類傷寒症。
此病機在胸中痞硬。不頭痛項強。余症雖似桂枝。非太陽中風可知。胸中為陽明之表。寒邪結而不散。
胃陽抑而不升。故成痞象。惟用酸苦涌泄之味越之。則胃陽得升。胸寒自散。裡之表和。表之表自解矣。
此邪不在營衛而在胸中。故不用汗法。而用吐法。
若二三日後。外症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鼻干不眠。內症咽乾口苦。煩渴飲水。心中懊。胸滿而喘。舌苔白刺。或兼微黃。脈象洪滑。此陽明內熱欲出之表。為陽明半表半裡之症。斯時汗下兩忌。惟宜吐法。以越胸中之邪。梔子豉湯主之。嘔加半夏。腹滿加枳實。身黃加黃柏、茵陳。如大熱汗出。大煩大渴。脈洪大浮滑。不惡寒。反惡熱。舌苔黃燥者。宜白虎湯主之。胃火一清。則津液生而煩渴解。汗止身涼矣。
若發熱脈浮。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使熱從下泄。諸症自除矣。
以上三症。俱陽明內熱欲出之表症。分三焦主治。熱在上焦。梔子豉湯越之。熱在中焦。白虎湯清之。
熱在下焦。豬苓湯利之。
若潮熱自汗。不惡寒。反惡熱。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繞臍痛。煩躁譫語。喘冒不得臥。腹中轉矢氣。或自利純清水。咽燥口渴。舌苔燥黃起刺。脈沉實滑數者。陽明實熱裡症。地道不通。
燥矢為患也。
其脈沉實滑數。心下痛滿堅硬及臍腹者。大承氣湯急下之。如大便不甚堅燥。腹滿硬痛不甚者。小承氣湯微和之。如大便燥硬而證未劇。心下不甚脹滿者。調胃承氣湯。潤燥以和之。若惡寒未罷。
腹未堅滿。屎未燥硬。脈弱不實。均不可用承氣。
邵評:若惡寒未罷。腹未堅滿。屎未燥硬。脈弱不實。均不可妄用承氣。
如身熱發黃。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此為鬱熱在裡。茵陳蒿湯主之。
邵評:陽明鬱熱發黃。陽黃也。
便實者。茵陳蒿湯。便溏。茵陳五苓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092&fromuid=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