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卷之三繫辭下傳第十一章學習心得】
預習中的理解:
易之興也。
易這流行、盛行如此。
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那應該殷朝代此最後一代,普遍此大規模的規範怪異、不合常理,正值文王和商紂王那變故怪異事件,事情因而那言詞、文詞不安全,不安全者用止息、使安定改變者用全部的、毫不保留的,那方法極重要的、偉大的,眾多的內容未捨棄不用,害怕用結束起頭開端,那重點沒有過失,這裡的稱呼改變這方法如此。
老師解惑直譯文如下:
易之興也。
易的流行、盛行開始。
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他正值商代後期這尾端一代,普遍、全面此熱鬧的、大規模的此規範不正當的思想或行為,正值文王和紂的所作所為不正當的思想或行為,事情原因他言詞、文詞端正,端正者用安舒無事,改變者用歪斜,他的方法極大,眾多的內容未沒有用處的,害怕因為結束開端,他收為己有沒有過失,這個此稱呼改變這方法而言。
易學源遠流長,卻已無從考證它的起源時代以及誰之開宗,有史記載伏羲氏時代“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這大約就是最早關於易學的記載,可又被後世長久的誤以為伏羲創立了易學八卦。
究竟伏羲是不是創造了八卦,歷史也無可考,但有一點值得深思的是,在人類文明啓蒙的上古時代,即使伏羲這樣的高人能超過當時代的智慧與文化水平獨自創造出八卦,重點是八卦非易學的全部,總不能說伏羲畫了八卦符號就誕生了易學,況且在文明落後的上古時代,沒有全面的文字,沒有可以用以傳承文字的科學方式,人們何來能力獨自開創一套偉大的學術?
起源無可考,但我們知道,易學從上古時代直到今天也依舊在流傳,史上還從不曾有哪一種文化傳承如此綿長,雖說現在易學不是社會的主流學理學科,但它也曾有最盛行的時候,從伏羲到商朝那些漫長的年代中,易學或是社會的主流學術,因為缺少傳承的方式,我們只能從一些故事裡面窺見易的影子。
最著名的故事,當屬《封神榜》,故事裡商朝末期那場著名改朝換代之戰,出現多少能人異士,有多少學術神通,不管哪種神通與能力,不管站隊商朝還是周方,最後統統戰死被封神,那些學術能力在神話故事裡猶如曇花一現,後來也再沒有什麽故事裡出現如此浩大的學術陣容與能力角色。
神話故事雖說“假想”不可當真,但一些主要素材如果沒有一些當時的社會背景作為依據,憑空而來也是不大可能,觀近代的那些著名的武俠作家,小說中的角色千奇百怪的神功,也是有武術文化背景的,在武術文化背景下誇大神化。
自伏羲以後的漫長的歲月中,易學作為上層階級的文化,被推崇、正確傳承、發展到易學五術中各種精深,如此能力者五花八門,史上所記載那些所謂的軍師,國師,宰相,甚至天子,所依賴的都是“夜觀天象”等等明顯特徵的易學主導,因此商朝末期,這場紂王與文王的故事中其情節與過程顯得花非花霧非霧。
易學在傳承中正確,才會有眾多能力者,而獲得學術的能力者大約體現出兩種狀態,一種是懂得學術謹守學術規範運用的人,另一種是懂得學術卻用學術極大的滿足于擴大慾望的人,這區分出能力者中的君子與小人,君子小人不同的心態意念之下所用學術都會呈現學術運用下的作用效果,只是作用效果的影響呈現正與不正之態。
學術範圍涉及之廣,學術作用影響之重大,或已逆天之勢,易學本就是天地運行規律法則,掌握易學可通天地規則,威力不亞於可以運作天地法則,如果這樣的學術能力已達巔峰之勢,人不是天地無情無欲的規則運行,人的七情六欲之下勢必造成混亂與不正當,如果不能控制回歸天地機制正常,那是無法估量的後果,因此需要終結人類學術能力狀態重新歸入正規。
讓有超越常態的能力者回歸他應有的去向不論他們過失,一切以個人能力歸位與天地,《封神榜》不分正邪封神的舉動大概隱含的寓意就在於此,這就是故事後面隱含的故事。
周文王其人,在獄中不忘演習八卦,他是否專業者未知但至少也是易學研究者,當商周朝代交替完成,當那些專業能力者全部歸位天地,人世間易者已寥寥,失去口傳心受的後代研習者鑽研前人的學術,難免偏頗,由此學術發生了改變,很多五花八門的新學派由此誕生,周文王在獄中推演八卦也變成後天八卦的由來,從此,易學這門與天地齊的學術在人間傳承已經是浩劫過後的面目全非,真者由主流轉換為非主流隱藏在眾多假學術之中綿延數千年,歷史上出現的正確學術者也不過數人。
所以,得到機會接觸到正確的學術傳承,是幾千年難遇的機緣,何其幸也。
謀事在天成事在人,天意的謀劃還需要人的重視珍惜與達成,祝願我們學苑五位,珍惜機緣在老師的教導下學有所成。
|